郭沫若,学生时代多数人都接触过他创作的诗歌,他不仅在文学领域有建树,其实历史学方面也颇有建树。
他热衷于研究过去,尤其喜欢考察古墓,然而这种行为过于频繁,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他既对文学充满热情,也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敢于追寻事实,勇于探索未知,但这些优点并不能掩盖他的人格缺陷。甚至因为一些不光彩的举动,他被贴上了“卑劣学者”的标签。
先来说说郭老在考古领域的贡献,查阅过大量相关资料,了解到他确实倾注心血于开启中国众多帝王陵寝。
明朝定陵,很多人知道,当时郭沫若等知名历史学家曾向国家提议发掘长陵,不过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不足,难以妥善保护出土文物,许多文物工作者和考古专家都表示反对,但他依然固执己见,为了个人私心,无视客观现实。
在勘探长陵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阻碍,施工队伍在狂风雪中不间断作业三天,却毫无所获,墓葬的入口始终未能定位,完全陷入困境,因此长陵的发掘工作被迫中止,但他并未就此放弃,转而将目标调整至定陵。
定陵开启之后,众多文物迅速遭受氧化,遭到损毁,许多珍贵书画、丝织品瞬间化为乌有,实在令人感到惋惜。
中国考古史上最为惨痛的事件就此发生,然而此事已如此严重,郭沫若却并未从中汲取教训,也未进行自我反思,数年后他又申请发掘长陵,当时人们才意识到,他确实怀有不良意图,始终执着于长陵,原来当初选择挖掘定陵,实则是为日后再次挖掘长陵做铺垫。
庆幸的是,周总理并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这座皇陵得以保全,主要是长陵的缘故,郭沫若却对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以及秦始皇的陵寝,抱有极大关注,他一直设法希望将这两座陵墓开启。
当时陕西省打算发掘乾陵和秦始皇陵,乾陵的发掘方案也准备妥当,郭沫若得知后十分高兴,便以老友身份向周总理提议开启皇陵,在此过程中,郭沫若多次劝说周总理,甚至把挖掘乾陵的优势说得无以复加,结果只换来总理一句“十年之内不挖帝王墓”的回应。
他为什么这么想挖掘乾陵呢?
传其墓穴藏有500公斤黄金,另有无价之宝伴随,自然也包括那本《兰亭集序》,这些因素都令他极愿开启此陵,其实也难怪,毕竟两位帝王长眠于此,随葬之物定然丰富,发掘之后必成珍贵遗物。
值得庆幸的是,周总理没有同意继续挖掘皇陵的提议,从而有效地维护了我国的重要陵寝。
曹操这四点若能做到,定能小事做大,大事做好
日本兵在华杀人方法有90多种,这些方法你听说过几个?
《亮剑》那些人那些事历史上真的有,看看你知道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