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究竟挖了多少帝王陵?背后真相令人深思

发布时间:2025-09-13

建国初期,郭沫若的主要工作是发掘古墓,研究历史,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他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导致帝王陵的探索工作被迫中断,这不仅损害了他的声誉,也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一大憾事。

定陵的过失,公共利益重于个人私利,历史罪人的称号遮蔽了郭沫若的贡献与成就,他为中国的历史研究倾注毕生心血,是中国考古学上理应称道的开拓者。

一、郭沫若探寻帝王陵的野心

郭沫若广为人知,他既是中国知名的历史研究者,也是杰出的文学家。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了国内历史研究机构的首席负责人,而他本人对历史探究也怀有极大的热忱。

我国古代帝王的陵寝对于探究国家历史具有关键作用,郭沫若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倡导开展陵墓的发掘工作,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各个朝代的历史背景,中央政府起初也支持了郭沫若关于陵墓挖掘的建议。

但是,帝王陵的发掘行动却使郭沫若在考古学界声名狼藉,在郭沫若所指的“考古鼎盛时期”,郭沫若主持并参与了多少座帝王陵的挖掘?他又实施了哪些行为而被视为考古界的罪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百废待兴,担任历史研究所所长的郭沫若主动开展考古培训,为国家培养了大量考古领域的专业人才,1956年,国内国外环境逐步安定,郭沫若判断中国考古事业迎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联合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向中央方面建言献策,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发掘帝王陵墓,以探寻悠久的历史。

吴晗

通晓过去的人清楚,古代君主崇尚隆重安葬,帝王墓穴里的随葬物数量庞大,十分珍贵,是先人遗留给后世的财富。帝王陵更关键的意义在于,中国各朝各代存在诸多未解之谜,唯有帝王陵中的器物才能提供线索。

部分古代帝王的陵墓地址,早在国家建立之初就已明确,然而,由于国内环境多变,并且开采手段原始,政府始终没有实施发掘工作。

郭沫若曾向中央方面表达过愿望,希望能够发掘北京明十三陵里的长陵,这座陵墓是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永乐皇帝朱棣及其皇后徐氏建造的合葬之处,在明十三陵中规模最为宏大,同时也是这组陵墓中的祖陵。

长陵

郭沫若作为历史研究者,对长陵收藏的某部典籍特别关注,这部典籍就是《永乐大典》,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知识总集”。郭沫若推测,《永乐大典》的原始版本极有可能被用作朱棣的随葬品之一。

但是,郭沫若的主张引来了很多考古工作者的共同抵制,他们指出,要是草率地开启帝王陵寝,极有可能导致其中珍藏的文物遭受难以预料的破坏。

那帮考古学者的异议未能产生效果,1956年,中央机构批准了郭沫若的发掘请求。紧接着,在郭沫若的主持下,长陵的发掘项目启动了,然而经过整整一年的努力,考古人员依然未能找到长陵的墓穴入口,反而偶然发现了定陵的墓穴入口。

郭沫若不再考虑长陵,决定前往定陵,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君主朱翊钧的安息之地,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万历皇帝的陵寝,定陵的挖掘过程相当顺畅,很快便抵达了墓穴内部,墓穴内藏有大量金银饰物和珍贵书画,数量众多,墓室中央摆放着万历皇帝以及两位皇后的灵柩。

郭沫若初次探访帝王陵寝时,内心激动不已,却未能顾及对这些文物的妥善保管,致使大批考古工作者匆忙将这些重要遗物运往收藏机构,进进出出之中,发掘地点呈现出一派杂乱无章的景象。

定陵

二、无数文物毁坏 郭沫若身背骂名

因此,墓穴里诸多珍贵书画,一旦与空气和日光接触,便迅速变黑腐朽,最后完全化作尘埃,郭沫若察觉到这个情况时,已经来不及了。

定陵出土文物超过三千件,其中多数为金属玉石制品,珍稀书画却非常稀少。许多丝绸文物因接触空气即遭损毁,所幸万历皇帝穿过的龙袍未受影响,得以完整留存下来。

可以推知,那个考古地点当时必定一片狼藉,毫无秩序。最终,连万历皇帝的贵重楠木棺椁也在混乱中遗失了,实在令人痛心。

消息传到京城,众多历史研究者感到非常难过,纷纷严厉指责郭沫若,而郭沫若这次冲动地发掘定陵,也导致了中国考古界最严重的负面事件,郭沫若因此到现在仍然承受着非议。

这次事件之后,郭沫若仍然希望继续帝王陵的发掘工作,计划要打开武则天的乾陵。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她的陵寝中必定藏有许多历史谜团。身为学者,郭沫若明白武则天墓穴里最宝贵的文物是《兰亭集序》的原始版本。

乾陵

此次考古界众多学者强烈抵制,党中央因定陵事件,认识到当前技术难以妥善保护文物,因而颁布了全国性文件,禁止所有机构与个人私自发掘破坏帝王陵寝。

郭沫若的期望最终未能实现,他因此特意前往乾陵周边进行实地探访,并且创作了一首诗,诗中写道:“等到那座幽深的陵寝再次开启之时,希望能够推翻之前的定论,继续书写新的篇章”,这充分显示出郭沫若内心极为失落。

《兰亭集序》

三、郭沫若既是罪人 也是先驱者

背负恶名至今的郭沫若究竟发掘了多少座帝王陵寝?事实上,他只参与了万历皇帝的定陵。郭沫若主持的定陵发掘工作,引发了严重的后果,促使国家开始关注帝王陵墓的保护事宜。

郭沫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文物发掘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分析其动机,个人推测利他成分超过个人目的。

任何一座古代陵寝都是某个特定时期的真实写照,帝王陵墓更是如此,探寻这些陵墓对于考察各个朝代的历史,破解历史悬案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正是因为这个理由,郭沫若才对发掘帝王陵墓抱有如此强烈的愿望。

郭沫若探查万历皇帝的陵寝,酿成了一场考古的惨剧,不过也揭开了一桩悬案,学者们借助遗骸的修复,察觉到万历皇帝的双腿存在明显的高度差异,表明他患有生理上的缺陷,这一发现也阐明了他长达三十年的朝廷不理事务的真相,并非由于和大臣们产生矛盾。

他个人作为文人对历史书籍怀有深厚爱好,渴望亲眼见到古代典籍的原貌,以及历代君主的仪容。

郭沫若多年来背负着不少指责,他仿佛变成了历史学界毫无建树,只懂得毁坏古迹的坏人。其实,郭沫若对我国考古工作的贡献是无法抹杀的,他对甲骨文的钻研是当时国内顶尖水平,他撰写的很多考古研究文献也是文物研究领域非常珍贵的财富。

郭沫若担任历史研究所领导职务,其核心职责是借助陵寝开展历史探究,定陵事件发生以后,国家明令禁止开掘帝王墓葬,他并未因此终止学术探索,后半生都将精力投入到国内考古发掘事业中。

1968年,年逾古稀的郭沫若主持了河北满城汉墓的发掘工作;1970年,他又领导了成都凤凰山明墓的勘探活动;1972年,他再次牵头进行了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掘。

河北满城汉墓

年纪大了,站立都有些摇晃的郭沫若,每次发掘都要亲自到场,督促员工注意文化遗产的保护,他既被国内考古界视为过错之人,也被看作是中国考古事业的杰出奠基者。

即便成就多么卓著也无法掩盖郭沫若勘探帝王陵的悲哀,怎样妥当勘探并且妥当守护历史遗物依旧是一个困境。现在国内还有诸多帝王陵寝埋藏地下,没有人考察,这是先人遗留给我们的财富,也是对后人的磨砺。

期待借助科技的发展,众多帝王陵寝的未知终将得以揭示,那时,中华历史必将彰显更加夺目的光彩。

各位书友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