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陵出土4件绝美凤冠,它们的主人究竟是谁?

发布时间:2025-09-11

郭沫若是我国享有盛誉的诗人,然而在民国时期的文化人群体中,他的处境一直颇为特殊。他的学识确实非常出众,并且他的贡献并不仅限于文学创作,他在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一位历史研究者,他对文物古迹的维护却相当欠缺,甚至为了研究而大量损毁了珍贵的古代遗存。

北京在建设新城区时,梁思成等人曾提出保护古城墙的替代计划,但郭沫若最终强行决定拆除,这就是北京现存的古墙为何如此稀少的原因,此外,他还无视反对意见执意发掘了明定陵。

明十三陵为明代帝王陵寝,计有十三座,要知道明朝除南明外仅十六位君主,其中十三位安葬于此;另含七座嫔妃墓及一座太监冢。此太监冢并非三宝太监郑和之墓,而是始终忠诚侍奉崇祯皇帝的王承恩之墓。

明十三陵现存的皇家陵寝中,保存状况最为良好,然而这种完好只是相对的,明定陵和明思陵这两座陵墓都曾被盗掘过,前者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安息之地,后者则是崇祯帝朱由检的长眠之所。明思陵遭遇不幸,或许与那个时期大明王朝摇摇欲坠有关,导致建造时有所马虎,毕竟它的整体建制并不宏大,加上盗墓贼专找容易得手的目标,因此对它进行了大肆劫掠。

如果思陵的破坏是盗墓贼无能为力造成的,那么明定陵的损毁就令所有考古工作者和历史研究者感到无比难过,因为这是郭沫若顶住各方反对坚持发掘的结果,顺便提一下,万历皇帝就是那个在位二十八年间从未上朝的君主。

当时国内反对开启皇陵的声音十分强烈,缘由何在?主要是缺乏相应的技术条件。现今的考古活动几乎都非主动发掘性质,多是紧急抢救,唯有察觉到墓葬遭损毁或被盗掘时,才会动用考古手段以减少文物损毁。主动开启皇陵不仅涉嫌破坏,加之技术尚不成熟,即便强行发掘也只会招致损失。明定陵的遭遇便是明证。

1956年,郭沫若强行发掘了明定陵,由于保护措施不力,许多珍贵文物在墓穴开启后迅速氧化;当时对文物的保管确实相当马虎,万历皇帝的棺椁被随意弃置在角落,这种事简直难以置信,但却是事实;最终不仅万历皇帝的棺木被附近村民取走当作燃料,连皇帝的遗体也被付之一炬。

此次明定陵发掘收获颇丰,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一件金丝冠,名为"如翼善冠",另外还发现了四顶制作工艺极为高超的凤冠。这四顶稀世凤冠的归属明确,分别属于孝端显皇后和孝靖皇后。

孝端皇后是万历皇帝的首位皇后,俗称王喜姐,并且是中国历史上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后,总计长达四十三年。

王喜姐没有生育儿子,仅有一位名为荣轩公主的长女,但明光宗朱常洛的幼年时期是在王喜姐的照料下度过的,她是一位声名显赫的贤惠皇后,出土的四件凤冠里,有两件属于她,分别是"六龙三凤冠"和"九龙九凤冠"。

孝靖皇后乃明光宗朱常洛之亲生母亲,起初为慈宁宫内一名普通宫女,因与朱常洛意外结合,方获封为恭妃,因其姓氏为王,故人们常称其为王恭妃。朝臣们大多倾向朱常洛成为太子人选,然而万历皇帝本人却持反对态度,致使王恭妃在后宫之中备受冷遇,最终含恨而逝,就连皇后的名号,也是其孙子明熹宗后来追赐的。

孝靖皇后的凤冠有两种,分别是"三龙二凤冠"和"十二龙九凤冠"。有个比较反常的现象,按照史料记载,孝靖皇后并不受宠,还因为朱常洛的事在后宫备受冷落,万历帝对她也不太亲近;通过出土文物观察,万历帝和孝端显皇后陪葬的都是宝石金器,唯独孝靖皇后这边除了凤冠,其他都是银器。

那么,要说明白这个情况,就必须先搞清楚孝靖皇后的身份其实并不如孝端显皇后高,这一点从任何角度去分析都是如此,可即便如此,为何孝端显皇后所戴的顶饰最多也就是"九龙九凤冠",而孝靖皇后却能够使用上更为尊贵的"十二龙九凤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