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陵各有特色,有的庄重肃穆,有的富丽堂皇。不过,所有皇陵都依照统一的规划模式,首先设置石牌坊作为主入口,接着沿着神道向前延伸,经过大红门,穿过隆恩殿,最后到达帝王安息的陵寝中心,那里是方城明楼,安放着棺木。所有皇陵的构造都遵循这一模式,井然有序,没有任何例外。
明孝陵位列明清皇陵群组,为该系列陵墓的始祖,安葬着奠定明清陵寝规格的朱元璋皇帝,与唐宋皇陵选址山地的情况不同,朱元璋独具匠心地融合生前宫殿与陵寝布局,由此形成了崭新的陵墓样式,即前朝后寝的结构设计
在朱棣决定迁都之前,距离北京紫禁城一百多公里外的昌平天寿山,一项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墓项目已经启动,这就是北京十三陵。朱棣担任主要设计者,十三座皇陵在二百多年的明朝时间里,一座接一座地建造完毕,成为世界上现存的皇家墓葬中保存最为完好的群体。十三陵在地理位置上位于紫禁城的北方,越过山脉便能抵达长城外的区域,皇室成员离世后安葬于此,此举意在激励后代子孙竭力捍卫祖辈陵园,并守护好国家疆土。
清朝统治者进入中原地区后,深刻认识到汉文化的深厚底蕴,意识到要管理这片由汉文化主导长达数千年的土地,强硬手段无法奏效,唯有采取文化交融的方式才是有效途径。皇陵的布局和设计,是体现皇家礼制最突出的方式,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细节之中,往往隐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就是明清皇家陵寝所展现的独特历史价值和传承下来的光辉。
清代皇陵全面继承了明陵的规制,由此形成了子孙环绕侍奉祖辈的布局,这彰显了尊老敬贤的道德准则,也促进了明清皇陵的传承有序,最终造就了这一全球少有的帝王陵墓群。
在清东、西陵徜徉,实际上是在翻阅一部民族交融的典籍,其中文字是最为显著的证据。神功圣德碑是用来铭刻帝王功绩的碑刻,顺治作为清朝入主中原的开创者,他的碑文以满文作为主要书写内容;而到了康熙的景陵,则采用了两座碑并排而立的方式,一座碑上镌刻满文,另一座碑上镌刻汉文,两种文字的规制完全一致,并且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清晰地反映了满汉文化逐渐融合的历程。
文化融合的显著标志体现在墓葬形态上。明清皇陵多数地宫采用土葬方式,安放棺椁的坟冢称作方城明楼。不过,清朝入关之前,墓冢存在不同样式。沈阳清永陵安葬着爱新觉罗的先辈,此处可见满族未入关时的火葬坟冢。满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火化是他们的主要安葬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