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在中国堪称历史最为悠久的行业之一,参与这类活动的人员构成复杂,既有地位显赫的皇室成员,也有社会底层的不法之徒。与普通盗墓团伙的零星破坏相比,那些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割据势力的非法掘墓行为,对陵寝造成的破坏程度更为惊人。例如五代十国期间,节度使温韬是导致唐朝十七座皇家陵墓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责任人。
唐朝皇帝共计21位,武则天位列其中,然而这21座陵墓中,有17座遭到盗掘,温韬在盗掘唐朝皇室陵墓方面最为活跃,他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盗窃帝王陵寝数量最多的人物。
据说,温韬诞生的那一年,一颗异星坠入嵯峨山脉,该山毗邻昭陵,此乃不祥之兆,最终酿成对唐代皇家陵寝的毁灭性劫难,堪称国殇,温韬在京城长安担任七年地方官职,关中境内几乎所有的唐代帝王陵寝,都是他在任职期间,趁着战火纷飞之际,一一予以盗掘的。
昭陵是温韬首次发掘的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李世民去世后,将《兰亭序》等许多名家珍贵字画作为随葬品一同埋入昭陵之中,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温韬,他在从昭陵盗取一批字画之后,目光却并非落在那些无价之宝上,而是盯住了装裱这些作品的华美丝绢,他命令手下将那些丝绢全部剥下,而将字画弃之不顾。
历史研究者认为,王羲之的《兰亭序》原作自此消失,或许系温韬所毁。
孙殿英是民国时期声名显赫的盗墓者,堪称近代此类人物中的佼佼者,但若与温韬相较,则显得逊色不少!他挖掘皇家陵寝并非为了筹集军饷,纯粹是出于对古墓的好奇心,而且温韬行窃时往往带领众多手下,大庭广众之下实施盗掘。他还把掠夺的财物详细记录在册,公之于众,其胆识过人,堪称天下所有盗墓者的典范。
温韬从未光顾过唐朝的乾陵,他集结了大批军队,在晴朗的白日里准备盗掘,却三次攀登都遭遇狂风暴雨,队伍刚一撤离,天空便立刻放晴,乾陵就这样躲过了一劫。
温韬的败亡,根本原因在于他未能把握分寸,早年盗掘陵墓的恶名,加上他逐渐扭曲的品性,使得他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厌恶,最终被后唐明宗李嗣源处决,因为当局者认为他天生就有反叛倾向,如今他能对抗后梁,明天就可能挑战后唐。今日若能盗掘先朝的墓穴,来日便可能来盗我的坟墓,此人,在动荡岁月尚有几分用处,待到天下太平之时,必不能让他继续存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