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康定东路85号,这处建筑坐落于苏州河之滨,是一座独立的花园宅邸,其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期。
青砖红墙之中,交织着一个家族的诸多往事,其中一位超然物外的女性,更使后来这座宅邸蒙上了一层难以捉摸的面纱。
此处乃是名满一时的张爱玲呱呱坠地之所,她早年的许多生活片段都镌刻在这片既是避风港又似牢笼的土地上。
张爱玲的出身跟文学领域许多女性创作者迥异,她并非来自清贫家庭,而是成长于物质条件优越的环境之中。
她的曾祖父李鸿章深受慈禧太后信任,担任要职,是推动“洋务运动”的关键人物,同时也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历史政治家及外交家。
李菊耦是李鸿章的大女儿,她长相清丽,才艺全面,会弹琴下棋,擅长绘画,二十岁刚出头就嫁给了年近四十的张佩纶。
康定东路85号就是李鸿章为李菊耦置办的嫁妆之一。
张佩纶的官场生涯充满坎坷,五十五岁时因病忧愁而离世。与此同时,三十八岁的李菊耦带着七岁的儿子和两岁的女儿,不得不离开南京,前往上海寻求依靠。
李菊耦即便遭遇家境衰败,也能凭借陪嫁的财物维持相对优渥的日常。张爱玲的祖父张廷重,曾是祖母寄予的唯一指望。
1915年,张父与李鸿章挚友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黄逸梵喜结连理。
张爱玲于1920年9月30日降临在康定东路85号。一年后11月,她的弟弟张子静同样在此地呱呱坠地。
张爱玲在作品《私语》里提及她的故乡,说道:她家搬进一座民国风格的老宅院,那原本是自家的房产,她就是在那座宅院里诞生的。这栋房子里,承载着她家族许多难忘的往事,仿佛一张张相互叠印的老照片。
只是,当十岁的小张爱玲亲眼看见父母婚姻的结束,那段记忆就不再那么温馨了。
母亲去了外地,张爱玲却留在家中,和父亲以及新来的母亲住在一起,彼此相处很不融洽。十八岁那年夏天,张爱玲和继母起了争执,结果被父亲关了半年多。
她把那座带花园的宅邸称作“幽闭的暗楼”,《倾国倾城》里阴沉阴森的豪宅,据称是以此为蓝本。
经历长久岁月洗礼,记录了一段家族的悲欢离合,这座古建筑于2009年转型为“石门二路社区文化中心”。
一楼设有“张爱玲书屋”,这个书屋里面摆放着很多跟张爱玲有关的中文和英文书籍,还有一些影视资料。
2015年8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审定,该建筑被列为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单位。
2019和2020年期间,华东建筑设计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负责了这处旧房子的改造工程,包括重新规划与翻新,本月28日已经正式对外开放。
为了深入探究这座建筑的历史变迁,新闻晨报·周到于本周五组织了一场线上参观活动。
直播预告片
我们邀请了研究张爱玲的专家淳子,她是中国作家协会的成员,还邀请了全程参与老宅修缮的华东建筑设计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的设计总监付涌,他们在开馆之前先进了现场,带领大家远程参观,揭开了这栋老宅的神秘面纱。
付涌向晨报记者说明,这处重新启用的张爱玲故居,其设计理念在于高度维护原有历史建筑的本真状态,纠正了多年来存在的各种不妥修缮,恢复了历史建筑的本来面貌,使其重新焕发生机,目的在于更有效地弘扬和体现历史建筑的重要意义。
康定东路85号那座张爱玲的故居,其主体部分实际上是在19世纪末期建造的,并非网上以及许多公开文献中所记载的1920年。
张爱玲在康定东路那座房子里居住的具体时长一直存有不同说法,淳子老师对此明确指出:
张爱玲于1920年9月30日在此地诞生,并在此地度过了若干年时光。然而,当前外界声称张爱玲在故居生活了二十多年,此说法并不准确。张爱玲在康定东路85号的老宅降生之后,她四岁时便离开了那个地方前往天津,后来又回到上海,但并未居住,直至1934年其父再婚之后,她才再度搬回此处。
另外,我们聘请了一位来自上海的漂亮女性担当主持人,她毕业于清华大学,自称“张迷”,将在现场用英文、普通话以及上海方言为我们朗读张爱玲文章中的精彩选段。
请跟随我们的镜头,来到康定东路85号,在周五中午,去探寻建筑背后更多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吧~
可扫描下图二维码或点击此处观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