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朱剑波 何子豪 郴州报道
汝城县享有“千年古县”和“中国古祠堂之乡”的美誉,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古祠堂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传统技艺同样拥有悠长的传承。特别是传统宗祠的建造技艺,对于汝城的传统宗祠而言,具有非凡的文化价值。近年来,该县不断拓展传承载体,致力于特色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通过文化经济的方式助力民众增加收入,进而推动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之脉得以延续,匠心独运。傅德雄,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语气坚定地表示:“我掌握这门技艺,便决心传授给子孙,确保这一技艺得以流传。”自高祖父起,傅德雄便置身于木雕世家,16岁便跟随父亲学习木雕技艺。如今,传至他已是第五代。目前,他的儿子和孙子也在他的影响下,继续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
踏入土桥镇佳富村的傅德雄家中,映入眼帘的是工作台上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原材料、刀具以及打磨器具。傅德雄正站在工作台旁,指导着他的儿子傅庆良和孙子傅航进行卢阳镇得靖村婆勺江祠堂预定鸿门梁的雕刻工作。爷孙三人围绕着这些工具,手法娴熟,随手取用,每一笔每一划、每一刀每一锤,都仿佛画家挥毫泼墨,笔触灵动,又似演奏家奏响乐章,斧凿声铿锵有力,刀刻声悠扬如流水。不久之后,他们手中便呈现出了一条雕刻精细的五爪龙,栩栩如生,仿佛随时可腾空而起,直冲云霄。“鸿门梁的结构较为复杂,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深意,关键在于如何将那份神韵完美地展现出来。”傅德雄的儿子傅庆良如此解释道。
秉持初心,共谈技艺。为了将这门家传的工艺发扬光大,傅德雄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将自己掌握的雕刻技艺倾囊相授,传授给了儿子傅庆良、傅刚良,以及孙子傅航、傅砚奇。90后的傅航与傅砚奇,在大学毕业后,凭借在校期间展现的卓越技能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吸引了广东、浙江等地多家杰出企业的青睐,获得了月薪过万的职位。然而,考虑到家族的期望和爷爷的嘱托,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厚的薪资,选择回到家中,继续传承这门技艺。傅航的子孙们对这门技艺的执着追求和虚心学习,如今已基本掌握了这门手艺,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自幼便耳闻目睹,伴随着爷爷的教导成长,我对这项技艺也情有独钟。”傅航语气坚定地说,“我将继续跟随爷爷学习,努力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它传至下一代,甚至超越我的爷爷。”
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近年来的工作中,汝城县从多个层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踊跃参与省级、市级和县级传承人的选拔以及非遗传承基地和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的申报,还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魅力,关注市场动态,拓展传承途径,确保了汝城县历史悠久的、具有独特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并走向世界。截至目前,汝城县共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1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3个,市级项目13个;同时,该县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5位,包括省级传承人3位,市级传承人1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