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张学良
2007年3月26日,一位来自台岛的商人踏足沈阳大帅府,他向售票员透露:“我的祖父是张作霖,叔父是张学良,父亲是张学浚。此行,我作为张家后裔归来,不仅是为了参观大帅府,更重要的是,我要去为我祖父扫墓。”
这位商人正是张学良的儿子张闾实。观之后续公开的照片,张闾实于张作霖的墓前跪地,抬头之际,泪水早已模糊了他的双眼。对于张闾实而言,重返东北故土,其目的之一便是实现已故大伯张学良的未竟之愿。
张学良晚年最大的遗憾未能重返东北故土,亦未能完成落叶归根的心愿。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带着满腔遗憾离世,享年101岁。当张学良逝世的消息传回国内,中共中央迅速派遣中国驻美大使携带着唁电前往夏威夷,亲自将唁电递交给张学良的家属。
张闾实祭拜祖父
显而易见,中共中央的这一行为充分体现了对张学良的深切敬意。在唁电中,其中有一段文字这样表述:
六十五年前,正值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张学良与杨虎城二位将军,怀揣着对祖国的深厚爱国情怀,坚守着抗日救国的民族大义,勇敢地发动了西安事变。他们与共产党携手抗日,这一举动不仅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还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开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实乃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张学良离世后,与赵一荻一同安葬。令人惊讶的是,他最终选择了夏威夷作为长眠之地,未能实现落叶归根的愿望。那么,为何张学良会选择在夏威夷安息?他的墓地又是怎样的景象?这一切,都要追溯到张学良晚年的抉择。
晚年张学良
1990年6月,张学良重获自由之身。翌年,他与赵一荻一同前往美国探亲访友。此时,大陆方面迅速派遣开国上将、张学良昔日部将吕正操前往美国,亲自邀请张学良返回祖国。在纽约,吕正操与张学良进行了三次深入的交谈。
张学良向吕正操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内心深处渴望重返故土,然而时机尚未成熟。若我此刻返回,必将涉及大陆与台湾两地。我不希望因个人私事而使政治局势变得复杂,恳请你能理解我的心情。”遗憾的是,张学良终究未能回到大陆。
1993年年末,张学良与赵一荻最终决定在夏威夷安家。对张学良而言,夏威夷的气候温和,远离了纷扰的政治环境,而且他的五弟张学森一家也居住在此。抵达夏威夷后,张学良便着手寻找合适的墓地,为此他走访了众多墓园,却始终未能找到令他满意的地方。
张学良和吕正操
某日,张学良得知流亡于夏威夷的菲律宾前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之灵柩即将被运回祖国安葬,其遗孀已决意出售早年购置的墓地。闻此消息,张学良即刻赶往墓地进行实地考察,并最终决定购置该地,将其作为自己晚年安息之所。
张学良所购置的墓地坐落在夏威夷欧胡岛柯劳山脉中的一个山谷公墓内,当地居民称之为“神殿之谷”。具体而言,该墓地位于一座小山坡之上,四周景色宛如画卷。按常理推断,张学良本应落叶归根,然而他最终并未选择这样做。
张学良和赵一荻
张学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了遗愿,希望与一年前因病离世的赵一荻一同安葬,并且要求葬礼务必从简。彼时,张作霖的后代子孙们齐聚夏威夷,他们严格遵循张学良的意愿,举办了一场具有基督教特色的葬礼。张闾实在回忆往事时提到:
葬礼举行得庄重而朴素,仅限于家人参与,对外宾一概谢绝。我时常琢磨,大伯的离世实则是一种解脱,他终于得以摆脱历史的困扰,政治的纷扰,更无需为亲人和朋友的离去而感到悲伤。
张学良的墓地与葬礼相仿,同样采用了基督教的建筑风格。其坟冢呈现出规整的长方体形状,由大理石精心砌成。墓碑则位于前方,上面细致地雕刻着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生卒年月以及他们的中英文名字。
张学良和赵一荻合葬墓
坟冢后方矗立着一座白色的十字架,入口处的石墩上则镶嵌着刻有“以马内利”字样的铁门,这一寓意表达着“上帝与我们同在”。张学良的墓地呈现出基督教风格,这主要是因为他在晚年时信奉基督教,且信仰虔诚。
墓地整体规模可观,占地大约200平方米,其朝向东北,象征着对故乡的怀念。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对此深感遗憾,她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她的感慨,曾这样说道:
张学良不止一次向我提及,在恰当的时机应当返回东北的故乡探望,主要是为了看望亲友……他的大伯离世时,带着遗憾离去!他的一生中,诸多事情并未把握住时机……到了晚年,他渴望回到东北,临终前仍对故土念念不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终究未能踏上大陆的土地。
远眺张学良墓地
因此,张学良的家人始终怀着替他实现遗愿的强烈愿望,这才引出了文章开篇的一幕。张闾实作为张家代表的身份,首次踏足东北,为祖父张作霖扫墓。在那一天,张闾实站在张作霖的墓碑前,泪流满面地告诉随行人员,他此次归来,是想让祖父明白,他并未被孤零零地留在此地,他的家人依然在世。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张学良的墓园前,鲜花常年盛开。每当中国游客抵达夏威夷度假,只要条件允许,并且对张学良的事迹有所了解,他们便会前往他的墓园进行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