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 标题:清明节小心追求未来,传承优良家风
新华社记者 王林园 林碧峰 张子云
又到了清明时节。清明不仅是祭祀的节日,更是团圆与传承的融合。先辈们的优秀品质和革命英雄们的高尚气节激励着我们锐意进取、不断前行。
谨言慎行,远行则民德坚。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继承优良家风,用优良家风推动党风、政风、民风、社会风气不断完善。
杨善洲:造福人民的“草帽书记”
明媚的阳光照耀着云南省施甸县陕州林场的丛林。 4日一早,杨善洲的大女儿杨惠菊带着家人来到善洲林场祭奠杨善洲。祭奠结束后,杨惠菊还向家人讲述了父亲的故事。
杨善洲是原云南省保山市地方党委书记、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1988年6月退休后,杨善洲主动放弃了在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决定回到家乡保山市施甸县。他扎根大凉山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设了5.6万亩林场,而且林场将免费建立。为国家捐款。
他的头发变白了,荒山变绿了,他为人民造福了……杨善洲一生热爱与群众一起工作。他喜欢戴草帽、穿草鞋。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草帽书记”。 2010年10月,83岁的书记去世,给家乡人民留下的不仅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爷爷的精神已经融入到了家风之中,他时刻提醒自己,从零开始,勤劳朴实,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杨善洲的孙子杨福利现担任施甸县遥观镇斗坡村村党支部书记,他表示,在表达深切哀悼的同时,也勉励自己要向爷爷学习,带领村民致富。
好处已经有了,但余香犹存。老书记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家乡人民。每年清明节期间,成千上万的人像亲人一样祭拜杨善洲。
“务实、无私奉献、生命不息、奋斗不息,这就是杨善洲为孩子们树立的榜样。”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金自强表示,良好的家风培育社会文明,从家风、作风到党风建设,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杨善洲精神。
吉鸿昌:当官就是不许发财
清明节期间,我们缅怀英雄烈士。在河南省扶沟县吉鸿昌将军纪念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纪念这位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纪念馆里的精美瓷茶碗格外引人注目。
1920年5月,身患重病的父亲真诚地对吉鸿昌说:“当官一定要清正廉洁,要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当官了,不许你做官。”致富。”父亲死后,吉鸿昌说:“当官不许发财。” ”精美的瓷茶碗上写着七个大字,烧成后分发给全体官兵,鼓励大家清正廉洁,忠于大众。”他说:“我一定要牢记父亲的教诲。”做官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天下穷人做好事。请兄弟们监督我。”
从此,吉鸿昌随身带着这只精美的瓷茶碗,把它当作一面镜子,提醒自己如何做人。此碗一直陪伴着将军,直到他39岁去世。
吉鸿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不仅以铁一般的英雄气概和良好的战斗技巧使敌人闻风丧胆,而且以他对人民的同情心和气节而受到人们的尊敬。 ”。吉鸿昌将军纪念馆馆长王方表示,将军身上体现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们要弘扬和继承这种追求真理、坚定信念、爱民、正直、公平、廉洁的精神。
家风无声,传承却响亮。 “吉鸿昌将军是我的叔叔,虽然我从未见过他,但作为他的后人,继承吉鸿昌的精神是我们的责任。”吉鸿昌的侄子、70岁的退休教师吉德福自豪地说。过去,我经常给学生讲叔叔的革命故事和感人事迹。现在我向前来参观吉鸿昌故居和吉鸿昌学校的人们讲述将军的故事,弘扬吉鸿昌精神。
包公:正直、诚实、无私
清明节期间,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芜湖路的包公园,春意盎然,游人如织。包公祠堂上方高悬的“色正寒芒”横匾,彰显了包公秉公执法、无私无私的品格。游客参观包公雕像,瞻仰包公,聆听包公故事,传承包公文化。
包公,字郑,字袭人,公元999年,安徽合肥肥东县人。他当官二十多年了。他为人勤奋,清正廉洁,人称“包青天”。他去世后,没有给子孙留下任何财产,而是留下了严格的家训:“有贪污行为的官员的后代,不得回到本家;死后,不得埋在一个大坟墓里”。不遵我意者,非我子孙。”
“每年清明节,来祭拜包先生的人都多了,游客们都很敬佩他。”包公公园副园长徐仁忠告诉记者,除了周边市民外,每年春节和包公祭日期间,全国各地的包公子孙都会来看望他。来拜,“合肥是鲍先生的根,来拜的人很多。”
包公又名包孝肃,“孝肃”是皇帝死后所赐的谥号。 “‘孝’是第一位的,孝对于他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也是中国传统中的优秀品质。‘苏’就是无私、不畏强人、秉公办案。”徐任重认为,概括地说,包公精神就是“公明”,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反对腐败和平庸,无私无畏;深入了解民情、为民求情;清心正直,严以律己。”
包公身上凝结的忠孝廉洁的优秀道德品质,将潜移默化地滋养后世。徐任重表示,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新形势下,要传承包公家训,弘扬“包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