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海昏侯墓出土文物:黄金是西汉的官方货币吗?

发布时间:2024-11-20

不久前,考古人员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棺室西侧发现了大量马蹄金和金饼。部分金器已被送往江西省博物馆,大量参观者参观。与此同时,关于西汉金币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不断地。事实上,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讨论秦汉时期的金币。有人怀疑西汉史籍中的“金”全是铜或至少部分是铜;有人认为东汉金币的突然消失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有人认为西汉时期的黄金“非官方货币”。这些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推动秦汉经济史的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海昏侯墓出土玉器_海昏侯墓出土文献_海昏侯墓出土文物

海昏侯墓出土文献_海昏侯墓出土玉器_海昏侯墓出土文物

海昏侯墓出土的金糕

西汉金币多呈饼状,大小不一,可根据交易需要切成碎片。

春秋战国时期,唯一使用黄金作为货币的国家是楚国。在此之前,虽然有关于黄金作为交换物品的文献记载,但将一定数量的黄金铸造成一定的形状并印上一定的文字标记是从楚国开始的。楚地盛产黄金,那里铸造的“元金”是我国最早的金币。秦始皇统一六国,正式宣布黄金为法定货币。 “秦征天下,其货币二等。黄金因溢而得名,其货币高。”因此,黄金货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

海昏侯墓出土文献_海昏侯墓出土玉器_海昏侯墓出土文物

寿县博物馆藏战国楚“鲁金”、“郢元”金币

海昏侯墓出土玉器_海昏侯墓出土文献_海昏侯墓出土文物

咸阳博物馆藏战国时期楚国“陈圆”金币

陕西秦国出土的金饼表明,金币不仅在楚国流行,而且在其他地区也流行。如果说,由于秦二代的灭亡,金币的出土量非常少,那么到了汉代,金币的出土数量和范围就相当可观了。出土资料证明,汉代金币的流通范围远远超出了战国时期的楚国,遍布全国。汉朝的金币与楚国的“元金”不同。楚国金的形状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饼状,二是盘状。西汉金币多为饼形,大小不一。这种饼状的金币可以根据交易的需要随意切成碎片。还处于称量货币的比较原始的阶段。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_海昏侯墓出土文献_海昏侯墓出土玉器

海昏侯墓出土马蹄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马蹄金

到了汉武帝时期,金币发生了重大变化,即铸造马蹄金和蔺趾金。 《汉书·武帝年谱》记载:“诏曰:有臣曰,若往吾国郊见神,可登西龙首,得一白林,以食之。”祠堂,马出沃瓦水,泰山见金,宜改名,现称金趾,以协调吉祥。北宋沈括在《碧谈》中也对马蹄金和林趾金的形制有详细的描述:“林趾是空心的,四面都有铭文,制作工艺极为精湛;圆饼,四面无霉痕,看上去像是滴在扁物上做的,现在的柿干被师傅称为柿金。”这意味着到汉武帝二年(公元前95年),金币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形式。无论是马蹄金还是林芝金,都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饼状货币。 。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_海昏侯墓出土文献_海昏侯墓出土玉器

海昏侯墓出土马蹄金、蹄金

几十年来,马蹄金、林芝金以及类似的汉代金饼屡屡出土。从汉代金币的出土情况来看,汉代金币是法定的“挂牌货币”,流通范围广泛;金币主要呈饼状,每枚除“一两”小金饼外,大致重约1公斤;有的饼形金币,底部刻有各种记号,有的刻有公斤、两、铢的重量。金币可以根据交易需要进行切割和分散使用。可见,汉代的金币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称重货币阶段。

汉代的金币和铜币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关系,表现出一些奇特的现象。

用于称量货币的黄金与金属铸造的铜币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汉代铜币是法定货币,有固定的重量和成色。固定的重量需要固定的形状,即圆方孔。人们在使用硬币时,不需要首先考虑货币的重量。他们只需要计算货币数量即可交换商品。汉代金币虽然有比较固定的饼状形状,每枚重约1公斤,但没有固定的标准重量,大小、重量各异。事实上,它仍然是一块天然金属锭。 。人们在使用黄金货币时,不仅要了解货币的重量,还要鉴别黄金的成色和真伪。交流中存在诸多不便。因此,汉代的金币还没有完全脱离原来的物币形式。在交换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以货币的形式出现,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进行交换。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西汉金饼

由于汉代金币在货币发展史上处于实物货币阶段,与金属铸币阶段的铜币存在许多不协调的关系,从而表现出一些奇特的现象。

首先,到了西汉末年,金币和铜币之间还没有法定的比价。

西汉时期金币与铜币虽然存在一定的比价,但并没有政府规定长期固定的法定比价。这并非偶然的疏忽。主要原因是金币和铸造的铜币处于货币发展的不同阶段。西汉的金币是按重量计算的,处于称重货币阶段,而西汉的铜币则是金属币,计算单位是按枚数计算的。黄金换取货币的重量,铜币换取货币的数量。两者之间有根本的区别。这当然并不意味着“黄金无价”。因为任何物品,只要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就有一定的价格。其本质只是黄金作为物品与铜币之间产生的价格,而不是黄金作为货币与另一种铜币货币之间产生的法定价格比。作为法律比较,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之间的价格比较不能随时更改,并由法律明确规定;作为一种物品,它的价格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时发生变化。西汉时期,黄金的价格往往因时、地而异,充分说明了黄金货币具有物品属性。西汉时期的黄金货币还处于称重物货币阶段。作为一种货币,它对其他物品具有一定的价值尺度,但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物品。请勿将物品的价格与两种货币之间的合法比较相混淆。

二是国库财政储备不以黄金计算;诸侯、功臣的赏赐,有数万金。

《汉书·食货志》记载:“武帝初,七十年,国家无事,除水旱,民足其家。 ,而且国库里充满了财富。 《汉书·王家传》还记载:“孝元帝谄大业,温顺礼数,少欲,内钱四亿,水余钱二亿五千万,少府钱一亿八千万。”为什么西汉国库中的上述积蓄不厌其烦地只记载铜币而不记载黄金呢?

海昏侯墓出土玉器_海昏侯墓出土文物_海昏侯墓出土文献

相反,在奖励诸侯英雄时,中央往往能从国库中拿出大量黄金,有的达到数万斤,最多的甚至达到五十万斤。赏赐五十万金。”西汉政府每年的税收收入达四亿多铜钱,如果王莽时期的一斤黄金值万文,光这个赏赐就足以覆盖整个国家的税收了。税收,还差一亿铜币,明明国库里还有大量的黄金,为什么在计算的时候却用铜币来计算。政府的财政储备?

要分析这一现象,就必须涉及到黄金的价值规模和流通方式。

在西汉的商品交换中,铜币有着明确的价值尺度。这是由铜币是金属钱币的事实决定的。西汉时期向民间征收的计税、口赋、官赋,以及汉简反映的物价、家庭财产的统计,都以铜币作为唯一的价值标准。当然,黄金货币有价值规模的局限性,并不意味着它没有价值规模。但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文献记载黄金的价值尺度并不准确。但翻遍汉简,我找不到黄金与其他物品的精确价格比较。金币不确定的价值尺度必须被同时流行且具有明确价值尺度的铜币所取代。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_海昏侯墓出土文献_海昏侯墓出土玉器

汉五铢钱

虽然以称重来决定价值的金币在价值尺度上无法与铜钱相比,但与金、铜材质相比,黄金的价值明显高于铜材质。这是由黄金是贵金属这一事实决定的。因此,在大额奖励中,金币的优越性远远超过铜币。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铸造马蹄金、林托金时,明确规定这些金币“赐于邑班诸侯王”。据彭信威先生统计,西汉时期赐予的黄金总量达到89万多斤,而汉武帝赏赐卫青和霍去病分别高达20万斤和50万斤。在军事活动频繁、后勤供应紧张的背景下,奖励金币显然比奖励铜币更容易。金币虽然没有明确的价值尺度,但奖励是一方给予另一方的,并不是双方之间的正式交换。是否有明确的价值尺度对于奖励来说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黄金作为货币有其本身高贵的商品价值,这是金属钱币制成的铜币所不具备的。

尽管黄金的价值尺度不明确,流通也不方便,但它仍然是一种官方货币。

长期以来,对于西汉金币的评价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对西汉金币的评价很高,认为汉朝的货币“独金”。 ”;有人认为汉代以黄金为代表的货币是“贵金属”。 “货币占据主导地位”、“是事实上的金本位时代”;另一种观点认为,西汉时期的黄金“不是正式的货币”。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偏见。

黄金作为称重货币,实际上还处于实物货币的历史阶段,具有双重属性,即既是货币又是实物。实物货币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黄金货币是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的媒介,其价值是通过称重来确定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金币切割痕迹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于它与铜币平行运行,其价值尺度不明确,流通不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黄金“不是正式货币”。同样,实物货币阶段的黄金也不可能“处于事实上的金本位时代”。金属称重货币实际上仍然是天然的金属锭,并没有完全摆脱实物货币的原始形态。西汉时期的大规模赏赐或赠送黄金,虽然也可以作为大规模的货币馈赠,但由于双方之间没有交换,所以将其视为赏赐或贵重物品的馈赠更为合理。忽视金币在西汉时期作为物品的作用,必然会导致不恰当的估计。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2015年12月21日,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祖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