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委组织部、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陕西网、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精心制作《红色陕西》音频系列节目,为您讲述鲜为人知的经典党史发生在陕西的故事。今天为大家带来第九十八集:灯盏湾星辰之死。
陕北的七八月,小麦刚刚收割,阳光强烈。
陕甘游击队和红军“马嘶万里直向月,旌旗飘扬万里入云”,向甘肃南梁进发。在谢子长、刘志丹指挥下,东进,连战连胜。随后,谢子长指挥部队兵分两路,向延川、延长、绥德等地进军。
1934年8月26日,谢子长率部在清涧河口镇意外遭遇敌景越秀部队。敌人的防御非常严密,火力也非常强大。战斗中,一颗邪恶的子弹击中了谢子长,穿过他的胸口,刺中了他左肋中的三根肋骨。谢子长总是给战士们赠送新衣服。他身上还穿着那件紫红色的外套,所以不容易注意到上面流淌的血迹。直到他晕倒之后,跟随他出击的谢富城才注意到。谢富城惊恐地喊道:“你受伤了,请让我给你包扎!”
痛苦万分的谢子长回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外甥在喊。他拉起枪托,狠狠地打了他几下。他压低声音道:“关我什么事?去给其他伤员包扎吧!”随后,他用衣服捂住了伤口。起身后,他依然冷静地指挥大家攻击敌人。河口敌军死伤大半。第二天,县城派出重兵支援,残敌才得以逃脱。
退出战斗后,郭洪涛掀起谢子长的衣领看了一眼。他不由震惊。他连忙让士兵牵一匹马,催促谢子长上马,赶路。谢子长拒绝骑行,带领队伍徒步走在陕北山区的羊场步道上。直到部队在一个叫王家沟的小村庄安顿下来,他才让战友用盐水清洗伤口,用布条包扎。
9月15日,谢子长刚负伤指挥红军部队攻打衡山董家庙后,继续坚持冲在战斗最前线,对安定城部署夜袭。他和新组建的红团团长何锦年在城内人民的支持下冲进城门,扫荡了守城的顽敌,烧毁了门楼,并护送了数十名被俘的民兵战士。成功出城。他立即在孙家河村召开干部会议,部署下一步作战任务和安全防范,并决定派高岗以卖羊为名东渡黄河,前往北平向北方局运送资金。中国共产党。
很快,中共陕西省委决定让谢紫长离队休养。
当时的陕北,国共两党政权、红白两军并存。红白两军拉锯战,经常互相占领对方的领土。谢子长正在养伤,远离军队,处于频繁调动的状态。半年之内,他已经搬迁了十多个村庄。他越动,伤势就越严重。在陕北的穷山恶水里,像样的医院和医生并不多,能找到的都在地县。乡镇里只有几个当地医生,能治头痛、脑热、疔疮、腹泻等小病。
为了治疗谢子长的伤势,首先请来了一位姓杨的先生。没想到,杨先生撕下谢子长胸口的绷带,只见伤口血肉模糊,三根肋骨都快被子弹打断了。看到这种情况,杨先生头冒冷汗,双手颤抖,心中惊慌失措。谢子长被他的表情逗乐了,道:“你是医生,就应该鼓励病人,怎么能在病人面前这么害怕呢?”没有办法,他又找到了另一位医生,名叫张文华。中医给我把脉,开了药。外伤好了,内伤却发炎化脓。总司令的病一拖再拖,病情越来越严重。
老百姓对“谢擎天”的感情深如大海。
谢子长所到之处,许多男女老少都流着泪来看望他。谢子长总是告诉人们,一定要提高生产,提供更多的粮食来支援红军的作战。只有跟共产党走,才能过上好日子。
战争和饥荒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难。村里很多青壮年都要求参加红军和游击队,村里只剩下几户孤寡老人。谢子长搬到了一个有时连做饭都做不了的地方。但附近的乡亲们却总是登门拜访、打听,带着白面、羊肉、荞麦面、挂面、瓜果等物来参观。白胜英是红四团团长谢绍安的婆婆,负责照顾谢紫长的生活。她总是把老乡送来的食物做不同的做法,并调整食物。谢子长有些难以下咽。他问白胜英:“这些好吃的都是哪里来的?”当他知道真相后,不安地说:“穷人的东西来之不易,我们为他们做的事情不多,怎么能白白得到呢?”吃别人的饭菜?我们不能接受!”
白胜英看着谢子长瘦弱的身躯,含着泪回应道:“老乡送来的,是一份情意。既然你送来了,你也只能收下。只要你伤好,你可以率领红军消灭白狗子。”把田地、土地、粮食、牛羊都给老乡,你不报答他们对你的关心吗?”
谢子长听后,认真解释道:“消灭白军,分田给乡亲们,这些都是我们的职责,怎么和吃老百姓的饭钱有关系呢?乡亲们送钱的时候,必须给别人钱。”事物!” ”
白胜英只好说出了实情:离开组织的这段时间,他随身携带的少量金钱早已用完。一串滚烫的泪水从谢子满是胡须的脸上流了下来,但他用衣袖擦了擦眼角,仍然大声喊道:“万一不行,留下一个鸡蛋,一两面粉,砍下来。”剩下的一点点肉还给别人,我就接受亲朋好友的恩情!”
从此以后,每当村里的人给他们送东西时,盛英都会先给他们做好一顿饭,以表达谢意。
谢子长住在赤源县灯盏湾(今属子长县)时,拜访他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院子里、山路上常常挤满了人,警卫动员他们离开,却没有人愿意离开。 ,都想认识“谢擎天”。
受伤的谢子长日夜反思自己和西北地区革命斗争多年来所经历的艰难历程,总结经验教训。他时刻关心着西北革命的发展,时刻思考着如何不断加强红军的武装力量。每次有同志来看他,他首先想到的总是工作。病床上,他珍惜每一寸光阴,把自己的热情倾注在亲爱可爱的黄土地上。
几年的战斗,让陕甘游击队总司令谢子长有了很多感悟。
有一次,他躺在炕上,给前来探望的何瑾年下了任务。何锦年被要求去安塞钓儿沟找到民兵团长薛英昌(薛当时还是共产党员,但后来背叛了革命),让他把民兵带出来参加革命。临行前,谢子长真诚地说:“看来,建立革命武装力量,依靠旧军队的合法地位来招募军队是不可能的。这个教训已经吸取了很多,我们还是要走路。”井冈山,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用从敌人手中夺取的武器武装工农,建设一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只有与人民有血肉联系的军队,才是人民自己的军队,永远不会被敌人打败。红军进攻,首先要摧毁碉堡,拔掉钉子,消灭当地的敌人,建立地方人民政权,联结几个县,建立我们坚实的革命根据地和指挥中心,怎么办?我们再也不能整天打胜仗,却没有后方,连伤病员都照顾不了。”
1934年2月,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调集万余兵力进攻陕甘边境南梁地区。与此同时,国民党军第86师主力在民兵的配合下,进入安(定)、兖(川)、睢(德)庆(建)、贾(县,今贾)陕北县)、吴(堡)、沉(木)府(谷)地区,占领集镇,驻扎“清场”地区,企图消灭红军和游击队,摧毁苏区。针对国民党军的“围剿”,陕甘边区军事委员会决定动用部分游击队骚扰、牵制国民党军。红26军42师和部分游击队员转战外围寻找机会歼灭敌人,以打破“围剿”。 。红42师与游击队作战30余次,死伤国民党军、民兵3000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围剿”。
1934年冬,晋陕军阀再次对陕北根据地发动“围剿”。尽管身负重伤,谢子长仍忍着伤痛与中共陕北特委商量,并写信给刘志丹和陕甘边特委,建议红二十六军北上陕北商议统一事宜。陕西甘肃边境及陕北军事事务。指挥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等问题。
1935年1月20日,几匹战马的嘶鸣打破了冬日的寂静。刘志丹与省苏维埃主席马明芳、中共陕北特委组织主任郭洪涛、白健同志骑马进村,匆匆走进窑洞。刘志丹握着比他大六岁的老战友谢子长的手,气喘吁吁地问道:“老谢,你的伤怎么样了?”
在战友们的搀扶下,谢子长半躺在床上。他费力地抓住刘志丹的手臂,说道:“老刘,我盼你的到来已经很久了,我想你很快就会来了!”
刘志丹见谢子长病得这么厉害,抱怨道:“你怎么不早点给我写信呢?”
谢子长道:“我已经派南桂城去给你传话了,但他还没有回来。”
事实上,他们并不知道南桂城已经被敌人俘虏并活埋了。
在谢子长养伤的几个月里,陕北、陕甘革命根据地出现了新的发展。陕北红军和游击队已发展到26个支队,红军第27军第84师正式成立;陕北工农民主政府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以刘志丹(后为马明芳)为主席的新政权,下辖全省工农民主政府。 16个县;目前正在筹划成立中国共产党西北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军事委员会,以统一对陕北、陕甘两个根据地的领导和指挥。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这支红军的两支主力军,把革命形势推向了新的阶段。
刘志丹会见谢子长,简要介绍了上述情况,并就西北工委、军委领导班子人选进行了沟通。西北工委书记拟由惠子军(后由崔天福接替),谢子长任西北军委主席,高岗任政委,白健任秘书长。
谢子长看到刘志丹推荐他担任新任西北军委主席。刘志丹曾在卫化暴动期间担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委员、西北军事委员会主席。因此,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刘志丹:“我快要死了,这个位置还是一样。”就由你来负责了!”
刘志丹谦虚地承认:“那不行,你是大哥,只要你在,我还是你的老大,我会帮你完成你的任务!”
西北的两位革命领袖互相授予了西北最高军事指挥权。他们的崇高品质,是西北根据地创建并长期坚持的精神基石和巨大动力,为全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场的许多党政军领导人都不会忘记谢子长见到刘志丹时高兴地说的一句话:“有你在,我就放心了,在战争中,你比我打得好!”
刘志丹见谢子长有说不完的话。他摸了摸炕上的薄被,再三警告:“被子太薄了,怎么了?让盛英给你换一下吧,你总是为别人着想,一点点。”别管你自己。”
谢子长已经很虚弱了。他动了动干燥的嘴唇,热情地说:“只要我能好起来,继续为革命工作,被褥不好也没关系。”
就在春节前夕,谢子长的病情突然再次恶化,发高烧。但他仍然关心红军游击队的活动和各种消息。他始终忘不了红军的建设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临终前,他流着泪说:“我对不起那些我就这样死去的人们!我为他们做的太少了!”
1935年2月21日晚上9点,刘志丹走后仅一个月,陕北红区拓荒者谢子长因伤势加重并患肺结核去世。
那一年他只有38岁。
谢子长去世后,为防止敌人突然袭击,中共西北工委决定暂不发布讣告,不举行葬礼、追悼会;它会对下属和普通人绝对保密,文件上仍然会署上谢子长的头衔和名字。谢子长的家人毫无怨言,一切都遵守。直到1935年5月上旬,安定县和延川县永平镇解放后,这些秘密才逐渐解密。
谢子长全家有11人参加了革命。从1932年到1936年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就有八人为革命英勇牺牲。他们是谢德辉(儿子的大哥,曾任中共安定县西区第一区委书记)、谢占元(儿子的二哥,1934年死于狱中) )、谢少安(儿子的侄子,曾任红四军二十七团团长)、谢少斌(大侄子)、谢福成(大侄女)、谢彩娃(大侄子) 、谢富玉(长侄)、谢玉梅(长侄女)。
为了纪念谢子长,1935年中共西北工委决定将他的家乡安定县改为子长县。1938年,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谢子长遗体安葬在他的家乡枣树坪,建立谢子长烈士陵墓。 1939年6月29日和7月9日,毛泽东两次为子长墓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笔为子长墓题词227字:
谢子长,字德远,安定人。 1925年在北平加入共产党。此后,他把共产主义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道路,创办农民工场,组织农民协会,领导人民参加反帝反军阀运动。民间尊称“谢擎天”。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子长在清涧起义,随后参加渭南暴乱。他没有被失败吓倒,而是走遍了西北和华北地区。 “9·18”事变后,陕西、甘肃之间组建反帝联军,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这就是第26军的前身。 1933年赴察哈尔参加抗日联军。失败后,他返回陕北组织第27军,协助刘志丹、高岗同志,建立了陕甘宁边区。 1934年河口战役中负伤,1935年春伤重不治。党政军民各界感激子长的功绩,改安定县为子长县以纪念他。
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为谢子长修建了墓地。同年2月19日,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2万余人吊唁。 2月28日,毛泽东又题词:“谢子长同志是永恒的,他成功地打倒了人民公敌蒋介石。”朱德题词:“子长同志,陕北人民的领袖,继往开来”。中共中央西北局送来的挽联上写着:“您一生为人民创造了红土地,人民现在称您青天。”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其他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彭真、贺龙、刘伯承、林伯渠等也题词。 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攻入瓦窑堡后,彻底毁坏了谢子长墓地,砸碎了碑文石碑,构筑工事。 195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在原址重建谢子长陵园,终于让这位陕北革命领袖的英雄精神得以安息,让后人瞻仰、纪念。
回顾过去的问题
▶▶
如果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