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研究“白东西”,你也有学士学位。
不久前,教育部下发《关于批准设立民政职业大学的函》,明确同意在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基础上设立民政职业大学,并赋予其高职本科定位大学。
首批设立现代殡葬管理等5个高职本科专业。根据招生计划,现代殡葬管理专业今年将招收全国16个省份的120人。至此,全国第一个殡葬职业教育本科专业诞生。
过去,死亡常常被世俗所恐惧和禁忌。殡葬似乎是一个让人不敢轻易接近,甚至不得不敬而远之的行业。 “低调”一直是它的代名词。
据了解,我国设立殡葬专业已有20多年的历史,已有10多所高校开设了殡葬专业。最高学历为大专。
随着殡葬专业本科专业的正式公布,殡葬行业再次被推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很多人好奇,殡葬专业需要升本科吗?殡葬职业学第一个本科专业是什么?毕业后我能做什么?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多位从业者、高校代表和行业专家,试图揭开殡葬行业的神秘面纱,以及全国首个殡葬专业本科专业。
丧葬人员在岗。杭州殡仪馆供图
殡葬市场需求趋于多元化
大专毕业后,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婚丧嫁娶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人的“大事”。
虽然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但人们仍然在最后一刻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从下葬到棺材、化妆、送别、火化,每一步都承载着对死者的尊重。
“生与死同样重要,作为生命尽头的摆渡人,我们必须让每一位逝者有尊严地离开人世。”这句话出自杭州殡仪馆徐玉洲之口。拥有20多年的从业经验,他在杭州殡葬行业毕业生中算得上是“老师傅”了。
2002年,徐玉洲是国内第一批殡葬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成为杭州殡仪馆招收的第一批殡葬专业大学生。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 1995年,学校创建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填补了我国殡葬职业教育的空白。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殡葬专业人士在学校开始了他们的职业生涯。
老徐回忆,21世纪初,愿意从事殡葬行业的年轻人很少。 “早些年,(殡仪馆)能招到的人大多是胆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人,他们被迫养家糊口。”专业院校毕业的老徐有着很多的期待。
老徐承担了殡仪馆的“手艺活”——化妆师。每天他都会带领同事们对遗体进行防腐、整形、化妆。
通常,老徐会提前和同事一起把预定第二天火化的遗体从冰箱里拉出来,然后为死者安排外观、清洁、消毒、化妆、定妆。如果死者是女性,老徐会根据家人的要求涂抹适量的粉底、腮红、画眉毛、涂口红;对于男性,他会刮干净并用发胶固定发型。
身体化妆师徐宇舟。杭州殡仪馆供图
当遇到严重外伤的死者时,遗体的组织就更加复杂。往往需要用特殊的材料来填补缺失的部分,然后仔细地包扎、缝制、化妆……最长的时候,徐和三位同事连续工作了八、九个小时,才将其“彻底修复”。维修。
经过老徐的照顾,每一个死者的遗骸都变得安详、体面、凝重,肤色也由苍白变成红润。家人感叹:“就像睡着了一样。”
尽管得到了很多认可,但老徐还是觉得自己有点落后于年轻人。 “现在的年轻人懂得多了,遇到不懂的东西也很善于上网查,他们比我们更能适应当前多元化的服务需求。”老徐认为,及时吸收更多专业新鲜血液是非常有必要的。
1997年出生的丁宏,正是老徐所说的“懂得多”的年轻人。丁宏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毕业后,在杭州一家殡仪馆担任欢送会司仪。作为生命谢幕的“导演”,他用语言诠释对生命的尊重,抚慰生者的痛苦。
每次告别仪式的前一天,丁宏都会提前与死者家属沟通告别仪式流程和司仪稿。多年的学习让他清楚地知道应该避免什么或如何处理紧急情况。比如不能说“你好”或“再见”,如何处理过程中情绪失控的家人等等。但偶尔,丁宏也会感到无能为力。
事实证明,随着思想的解放,大家的“告别”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有的想要在告别仪式上弹钢琴或拉小提琴,有的想要全息图像,有的需要用外语主持……“提供服务越来越难了。”丁宏感慨道。
大学毕业的殡仪员马敏敏也有同样的技术恐慌。 “殡葬还是一个比较传统、单一的行业,为了满足家庭的个性化需求,还需要补充一些在其他领域也很擅长的跨界人才,比如播音主持人才、信息技术人才等。”人才等”
告别仪式前,司仪丁宏正在布置葬花。杭州殡仪馆供图
事实上,除了跨界技术的迫切需求外,殡葬专业的毕业生在管理层面也面临着同样突出的困境。杭州一家殡仪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殡仪馆毕业生从事殡仪馆管理岗位的还很少。年轻的殡葬学院毕业生正在殡仪馆工作,为该行业带来了新技术。但管理岗位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需求仍然较大。
随着民政职业大学开设国内首个殡葬本科专业,从业者面临的诸多困难似乎有望得到解决。然而,站在新的关口,学员们也产生了疑问:“这只是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吗?” “学习内容有没有升级,能否为家人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 ? “殡葬专业的本科生是否更能满足管理岗位的需求?”……
本科生如何研究“白色的东西”?
让生活文化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中
事实上,不仅从业者有疑问,很多人也很困惑——研究“白东西”三年还不够吗?殡葬专业真的需要升本科吗?在我国殡葬教育奠基人、民政职业大学生命文化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名誉院长孙树人教授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据了解,我国设立殡葬专业20年来,每年共培养殡葬专业学生1200名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线熟练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殡葬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民生福利的需求。
孙树人分析,过去殡葬教育主要集中在中专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然而,当前殡葬业正处于“从传统殡葬向现代殡葬转变”、“从殡葬管理向殡葬管理转变”、“殡葬文化向生活文化升华”阶段。三大转型时期,人才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殡葬行业急需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以满足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殡葬专业升格为学士学位的目的是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日益增长的公务员需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将有1110万人死亡,平均每3秒就有1人去世。 “老龄化社会需要更多、更高水平的殡葬人才。”
殡葬服务人员。杭州殡仪馆供图
现代殡葬行业需要什么样的高层次人才?
孙树人潜心研究。他认为,殡葬行业目前需要的人才主要包括现代殡葬研究、规划创新人才、现代殡葬服务项目开发人才、殡葬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人才、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研究与创新人才等。
民政职业大学生活文化学院院长何振峰认为,技术人才同样重要。 “随着殡葬行业从低科技殡葬向人文化、生态化、科技化殡葬转型升级,‘互联网+’、AR、3D打印等新技术广泛应用,智慧殡葬管理、殡葬文化研究等新需求对殡葬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那么,殡葬专业升学学士学位如何为目前的困境带来改变呢?
记者了解到,现代殡葬管理专业面向民政管理、殡葬服务管理、殡葬文化研究、殡葬设备及产品研发、尸体防腐整形、尸体火化及殡葬设备维修岗位等职业群体。殡葬业。课程内容大致包括生命文化教育、殡葬管理、殡葬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殡葬服务组织管理、姑息治疗与悲伤安慰、遗体防腐与整形技术、墓地规划与设计等。
何振峰认为,殡葬本科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是更高维度、涉及更多学科体系,如医学、力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等。
在何振峰看来,在本科殡葬专业的培养下,学生不仅具备技术和服务层面的能力,还具备标准制定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管理水平。例如,必须能够参与丧葬文化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开展研究,并具有转化技术研发、科技成果或者实验成果的能力;掌握民政管理和殡葬服务机构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能够进行殡葬文化研究。管理殡葬服务机构,为殡葬从业人员提供技术技能培训和指导,以及现场解决复杂技术问题和现场创新的能力。
火化炉正在操作火葬场的电脑控制面板。杭州殡仪馆供图
“殡葬本科教育不仅拓宽了殡葬人才的就业渠道,使其胜任管理岗位,也为后续相关行业提供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奠定了基础。此外,殡葬专业释放的信号殡葬专业本科学位升级也有利于公众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死观、正确的人生观。”孙树人说。
“歧视和偏见”并未消除
殡葬职业教育取得成功仍需较长时间
虽然专升本解决了一些阻碍殡葬教育和殡葬行业进步的现实问题,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严重影响行业发展。职业偏见就是典型的例子。
近年来,人们对殡葬行业的了解和接受度不断提高。但即便如此,职业歧视和偏见在殡葬行业依然普遍存在。多位殡葬行业从业者向记者坦言,别人偶尔表现出的“禁忌”或“好奇”让他们感到压力很大。
吕小宁是杭州一家殡仪馆的殡仪员,1999年出生,山东人。她说,自从毕业以来,除了父母之外,没有人知道她从事与殡葬相关的工作,而她的祖父母对此也毫不知情。
“老一辈人还是觉得运气不好,我在外打工,回去的机会很少,所以不怕别人的冷眼。但我的家人不行,我不能接受家人受到歧视”因为我的职业。”路小宁说道。
不只是陆小宁。记者在与多位殡葬行业从业者交流后发现,他们大多不会与任何外人谈论任何与工作相关的话题,哪怕是非常亲密的朋友——
“有些人会避免这样做,我们不想给别人带来麻烦。” “当我们谈论工作时,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你不害怕吗?’,我不想再解释了。” “我们之前有一个同事,对方已经交往了三个月,当她得知他在殡仪馆工作时,对方立即和她提出了分手。”……
尸体化妆师。杭州殡仪馆供图
这些偏见从何而来?孙树人分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一直被视为禁忌话题,这也导致殡葬行业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神秘的,偏见源于未知。
同济大学教育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范秀地认为,我国职业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相对偏向,这也是导致职业偏向的因素之一。殡葬业。
事实上,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职业偏见给行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从业者很难有职业荣誉感、人才流失、行业难以创新和创新等。开发等如何打破“职业偏见”?孙树人认为,进一步向公众普及生命文化科普至关重要。
近年来,殡葬工作的生命文化教育功能日益受到重视。 2016年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节约土地生态殡葬的指导意见》,2018年民政部等1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促进殡葬业发展的通知》均提出了要求。建设一批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优秀殡葬文化传承平台。
孙树人介绍,目前,各地在开展生活文化教育方面开始了多种探索,努力为公众提供生活文化体验。例如,殡葬机构在清明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开展生活文化开放日、生活文化教育日等活动,打造可供公众浏览的生活文化长廊、生活文化教育馆等,并写出轻松的内容。 -了解生活文化的读者……
“当公众能够正确、冷静地面对死亡时,恐惧和焦虑就会减轻,偏见就会得到解决。”孙树人说道。
范秀地建议,构建更加开放、多元、包容的学校结构体系,建立连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各方面的教育“立交桥”。在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也保证技术技能岗位工人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收入。
“如果这些都能实现,就会有更多的劳动者愿意加入到技术技能型劳动队伍中来,职业教育也将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范秀弟说道。
:;:;:2024-07-25;:张伟举;file:41--0729-4e48-a9fb-e;:29;来自:;:2024-07-2513: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