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保护文物免遭腐蚀,主墓开棺推迟至11月14日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编钟
木头里的虫草
经过五年发掘,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数万件,创下多项第一和“考古之最好”,并被列入今年国家重大考古项目。有专家称其考古价值超过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三间吊墙更是引人注目。按照当时的礼乐制度,三挂音乐应为“王”所用,所有文物都指向了这座古墓主人的特殊身份。最神奇的是,历经两千多年的世事变迁,棺材虽多次被盗,却始终没有被打开过。从南方流出的地下水也保护了这座古墓,让它今天能如此完整地展示出来。在世界面前。预计本月14日,通过电视直播,市民将能够见证古墓棺材再现的历史时刻。
挖掘
铁铃:
这在国内尚属首例,目前正在修复中。
据介绍,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是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出土文物很多属国内首创,对于恢复西汉侯爵的丧葬制度和园寝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为期五年的抢救性发掘过程中,国家文物局派出七名国内外考古领域的知名专家来到江西工地指导考古发掘工作。七八个月。
专家组副组长张仲礼今年1月来到考古现场。他说,到达现场后,看到一万多件文物,他感到很震惊。这些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编钟和车马。 “比如两壁出土的编钟有24枚,保存完好,已经保存了2000年,至今仍能完整演奏。另外,还有一堵铁编的编钟墙。石编编钟常见于过去,还有海昏侯墓出土的铁磬,这么多年考古还是第一次见到,应该是全国第一枚!”
据了解,该铁磬目前已严重氧化,目前正在提取修复中。
江西古墓首次出土虫草
有望改写滋补药材应用历史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虫草是一种珍贵的药材。这种药材是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中发现的。据海昏侯墓考古负责人杨军介绍,墓中的虫草出土时是装在漆木盒里的。经过专家清洗,冬虫夏草的外观与现代人使用的基本一致。杨军介绍,这也是江西古墓发掘中首次发现虫草实物文物。 “虫草被保存下来的概率很低,能保存2000多年,保存得比较完好,这在江西考古史上还是第一次。”他说,这也说明,虫草极有可能在西汉时期就成为名贵的滋补药材。 ”
在我国,冬虫夏草仅产于青藏高原。冬虫夏草原产地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海拔3500米至5500米的高海拔地区。杨军认为,虫草的出土可以说明西汉时期,海昏侯所在的海昏国与虫草原产地的贸易比较发达,海昏国对外文化交流也比较频繁。虽然虫草的用途还需要专家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出土的虫草确实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虫草,那么虫草作为名贵滋补药材的使用历史将被改写。
奚震:动物造型精美,证实古人“坐地”
汉代,人们普遍席地而坐,因此需要垫子来压住垫子的四个角,成为当时常见的家居用品。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中出土了鹿、雁、龟等形状的席子。造型精美可爱,有的还镶嵌着宝石,价值连城。
海昏侯墓中出土了鹿、龟、雁等动物形状的青铜席。龟形兮珍造型饱满,龟背上镶嵌着一些宝石,显得十分华丽。奚真呈鹿形。鹿的头向前抬起,前腿卷曲在侧面,后腿隐藏在身体下方。看起来非常可爱又精致。值得一提的是,小鹿的背部有一个凹槽。专家认为,凹槽的目的是嵌入装饰品。这些动物造型的座椅造型活泼,构图紧凑,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除动物形奚震外,还出土了人形奚震。
与“席地而坐”相对应的是“分开吃饭”。分餐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汉墓出土的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桌的宴会场景。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中发现了竹席、草席、漆桌等器物,印证了古人“席地而坐、分餐”的生活习惯。
猜测
出土三间悬墙,墓主可能是废帝刘贺
经过五年的发掘,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一万余件,其中有车马坑、竹简数千件、木牌近百块、编钟二只、编钟一枚、大量金银、和包裹。图案精美的金鎏金车马、乐器、漆器。许多文物都表明墓主的官职高于侯爵。
“按《周礼》礼乐制度,“四块(架)为天子,三块(架)为王。”所以海昏侯墓出土的三块悬乐在南昌的官位明显高于‘侯’。”张仲礼表示,墓主被认定为侯,有两个可能的原因。 “一种可能是当时的丧葬制度不严格,为了显示自己的威望,侯氏避而远之,偷偷地给自己安了三幅挂件。这种可能性比较小;另一种可能就是墓主人是刘贺是当时皇帝的舅舅,身份不详,从王到皇帝,又被废,又被立为王,最后被贬为侯,所以有可能。当时的皇帝同意让他挂上三重埋葬。”
随着海昏侯墓的神秘面纱被层层揭开,棺材内是否会藏有金丝玉衣,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据悉,金镶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陪葬服装。当时的人们非常迷信玉可以保存尸体不朽,并将玉视为高贵的礼器和地位的象征。对此,张仲礼表示:“虽然我们发现了很多文物指向墓主的特殊身份,但棺材中出现金玉衣的概率较低。”
传奇
以前这里看守坟墓的人都姓刘。
海昏侯墓主人墓位于新建区大塘坪乡关西村。这里的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在猗墩山及附近田间劳作时,经常捡到古钱币、陶碗等文物,但他们万万没想到,在距离村子不到1000米的地方,有一位西汉王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人们正在安详地沉睡。
村民蔡安丰是关西村人。他告诉记者,村民说,很早以前,这里就有守墓人,都姓刘。后因种种原因,三度绕猷顿山迁徙。他们搬到了其他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昏侯墓逐渐变得不为人所知。附近的村民在田里耕作时,经常能捡到古钱币。有的村民去猗墩山砍柴时还可以捡到碎陶片、陶碗、瓦片等物品。在附近的山上经常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盗洞。
揭示
洞深14米,位于棺材正上方。
2011年3月23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群众举报,新建区大塘坪乡关西村老邱村民组东北约1000米处的月墩山一座古墓被盗。专家组勘察现场,发现一个直径半米、深14米的盗洞。
同年,一位文物商准备在市场上出售一条纯金龙。随后警方调查发现,这条金龙来自南昌海昏侯墓。 “2011年春天,当地村民反映,义墩山晚上灯火通明,村里的狗狂吠。电工上山检查线路时,发现了窃贼的钻洞。”市委书记熊申虎说。新疆大塘坪乡党委说。村民随后向当地警方报案,“我很幸运,如果晚几天报案,盗墓贼可能已经偷走了主棺。”
“盗贼钻的洞位置非常准确,就在棺材的正上方,棺材的外层有多层木头防护,洞口已经达到了第四层木头,如果再深入的话1到2层,就碰到主棺了,幸好盗墓者及时制止,棺材内的文物没有受损。”张仲礼说。
“但棺材的内部可能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完整,这与江西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有关。”张仲礼说,地质运动导致棺材倒塌。
地下水浸泡坟墓,防止盗窃和腐蚀
事实上,自古墓存在两千多年以来,就有不少盗墓贼跃跃欲试,想要开棺。 “早期人们盗墓,发现墓穴里积满了水,不知道如何处理,只好放弃。”张仲礼说道。
据了解,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以西汉海昏侯墓为中心。平面呈梯形,墓墙长868米,保存较为完好。墓地面积达4万平方米。张仲礼说,由于江南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不断上涨,现在大部分墓葬都被水浸泡了。
“这种水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张仲礼说:“墓地的大轮廓虽然还在,但是内室的很多墙壁都因为水的冲击而倒塌了。也正是因为墓室里充满了水,这种无氧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了。”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所以墓葬内的文物得到了保护,腐蚀程度不高。”
进步
主墓开放日期推迟至11月14日
目前,考古人员已完成墓地、三座墓葬、主墓库及陪葬车马坑的清理工作,目前正在清理海昏侯墓主棺室。考古学家正在清理主墓室内的棺材。
昨天,记者从省文物部门获悉,考虑到天气等多种因素,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一号主墓的开园时间将延期。初步预计11月14日开棺,开棺当天,央视将与江西卫视联合进行现场直播。
记者 周夕月 姜亚南文 首席记者 万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