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故事丨中国最后几个太监的最终归宿

发布时间:2024-09-26

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身边的太监木心心地善良,对芈月忠心耿耿。于是有好奇的网友会问,战国时期就有太监,那么最后一批太监去哪了?他们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太监的鼎盛时期是明朝,当时宫中太监多达七万余人。随着国家衰落,到了清朝,“大内”开始萎缩,后来连太监都不招了。新来的人吃饭是白吃的,但干活也是白干的,没有报酬,这就叫“服役”。要等机会,太监死了也要改姓才算太监,不然就得永远“服役”。用溥仪的话来说,就是“花钱买名”。比如太监刘兴桥就是一个姓姜的太监,花了三二十块钱现金才有机会当上太监。所以到了清末,溥仪时期,清宫里的太监不到三百人。

我们先来说说最后一批太监为何离宫:

1923年6月27日夏夜,清宫西北角发生一场大火。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陈昭在介绍紫禁城历史上的火灾时,曾提到这场怪火:

溥仪十六岁那年,太监带他参观了建福宫附近的一个仓库,里面存放着乾隆皇帝的许多珍宝。这让他不禁疑惑,宫中到底有多少珍宝?仓库和庭院里的珍宝该如何处理?有多少被盗?如何防止被盗?

他接受了顾问的建议并决定进行盘点。

就这样,斯帕克斯跳进了火药库。

就在清查工作开始之际,6月27日夜间,建福宫突然发生火灾。大火整夜燃烧,建福宫区域,包括静宜阁、集云楼、碧林阁、延春阁、集翠阁、广胜楼、祥云阁等,化为焦土。

这一带原本是紫禁城珍宝最多的地方,没有人能估计这场大火烧毁了多少宝物。清内务府后来公布了一份清单,说这场大火烧毁了120间房屋、2665尊金佛、1157幅字画、435件古董、数万册古籍。这份清单的依据是什么?没人知道!

几天后,养心殿东院武义斋的窗户突然起火,幸亏发现得早,找到一团浸满煤油的棉花,在起火后及时扑灭。溥仪心生疑虑,认为是太监们联手,“不但有人想放火掩盖罪证,而且想谋害我”,因为之前有过先例(溥仪大婚后,皇后凤冠上的珍珠、玉石镶嵌物被换成了假的)。

溥仪在《我为何罢免太监》一书中说:“既然太监们对我恨之入骨,谁敢说他们不能聚在一起谋反、刺杀我?既然如此,还不如主动出击,把太监们一并驱逐。”

太监公墓_太监墓地_太监墓在什么地方

7月16日,怀疑内务府有贪污行为的溥仪下达命令,“将宫中太监全部革职,立即离宫”。

据太监们回忆,溥仪当时拿着手枪搜遍了清宫,并亲自把清宫里的太监全部赶走,说一个都不能留,这是清朝的分水岭。

当时的200多名太监后来怎么样了?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1. 民国时期(1923-1949年)

1、富宦官。富宦官一般是上位太监中的首席太监,人数约三四十人。由于他们平时能得到皇帝和后妃们的丰厚赏赐,所以他们大多在京城置办了田产,衣食无忧,有的甚至还娶妻纳妾(当然不能生孩子,所以太监也被骂是“绝种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慈禧、隆裕身边的宠臣张香斋(小德张)。这个曾经很受宠的太监,出宫后与袁世凯私交甚密。由于他善于巴结权贵,拉帮结派,以谋私利,一度“贵过皇子,富过皇帝”。同时,他还经营丝绸店、当铺、粮店等几项生意,在京津多地开设豪华宅邸。他娶了四个老婆,连养子也娶了三个老婆。宅邸里有园丁、厨子、门卫、女佣、老太婆等30多人。由于他的浪子把钱花在酒色上,家产很快就花光了大半。建国后,所剩无几的家产也被没收送去改造。晚年当起了摆地摊的,靠做煎果为生,1957年因病去世,虽然不算光荣,但也算体面。

太监墓在什么地方_太监墓地_太监公墓

位于北新桥的肖德章故居,为四合院结构。图为主屋,拍摄于1982年。

2、贫困太监。他们大多是年纪轻轻就被阉割后入宫的低阶太监,没有特殊技能,只能依靠太监养老会维持生活。太监在宫中工作时,有贵贱之分,但在宫外,却有可以追溯到明初的行会式互助组织。这个组织有相当可观的养老和安葬公积金。素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西区,六十年前曾是太监养老会设立的一片荒凉墓地。

在旧社会,太监是被人瞧不起的,就算他们有钱,也没几个人会接近他们。所以太监们一般都是早早做好打算,把寺庙当成晚年的隐居之所。等到他们年富力强的时候,就会攒下一些钱财,买下土地捐给寺庙,拜寺庙方丈为师,或者捐钱给一些外人修建寺庙,这样他们离开皇宫之后就可以住在寺庙里。

太监墓在什么地方_太监公墓_太监墓地

至清末,北京郊区已有26座此类庙宇,大多集中在海淀区,包括定慧寺、立马关帝庙、玉华寺、福寿寺、素云寺等。这些庙宇尤其是兴隆寺,不是一般的“子孙命”,而是“兄弟庙”。进庙的太监在出宫前,至少要向太监俸禄慈善会缴纳100元钱,否则连门槛都进不了。出宫后,还要在这里服四年义务劳动,没有过失才可以正式入宫。

明清时期,住在寺庙里的太监大多极其富有,他们在宫中势力巨大,离开宫中也能凭借金钱高高在上。比如李莲英的副手、掌管朝中印玺的总管太监刘多生(法名刘成荫),是一位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任职的老牌太监,深受慈禧太后的宠爱。离开宫中后,他拜白云寺方丈耕云为师,凭借财富和威望当上了白云寺的方丈。

民国时期,太监被大批驱逐出宫,贫富不均的太监们没有了谋生之道,即便出宫前从未交过钱,只要能租到房,就可以住在这里。据太监们说,兴隆寺成了“杂处”,如果连房租都交不起,就只好四处流浪,冻死自己。

据末代太监孙耀庭回忆:

“离开宫廷后,我们太监吃了很多苦头,一方面没有谋生手段,找不到工作,还被人瞧不起,另一方面,我们不习惯故宫外的社会生活,比如上街上厕所,对我们就是个问题,到底是去男厕所,还是女厕所?”

被逐出宫的太监中,有三十四人左右拥有财产,这些人大多在西郊置地建房,成家立业,而贫困的太监大多流离失所。

我和二十多个穷太监最初住在北长街兴隆寺,一天两顿饭。冬天,人们只顾炉子不顾煤,我们每天要上街捡煤芯烧。没有炉子,没有衣服保暖,怎么活下去?如果不是解放,我们这些无依无靠的人,早就冻死在街边的垃圾箱旁了。

太监被溥仪赶出宫廷三年后,1926年,仅北京万寿兴隆寺内就有四十多名太监,年老体弱,孤苦伶仃。1932年,日本占领中国东三省后,在长春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溥仪称帝。伪满洲国皇宫(为避日本天皇“天皇”二字,改称“满洲国皇宫”)改组宫内厅。老太监王世卿奉命从兴隆寺挑选三名聪明的太监,前往“新京”侍奉溥仪和皇后、妃嫔等人,其中就包括孙耀庭、马德清等人。人数不多,内廷和外廷任职的也就三四十人,但好景不长,纸上谈兵的皇位没过几年就随着日本人的失败而倒塌了。

再次被驱逐出宫后,太监们便四散而去,有的回到京城当管家。民国时期有一段时间,雇佣太监成了京城富人显富的标志。几位有钱的主子雇佣太监,就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一方面他们想满足皇帝想纳妾的愿望,另一方面他们大多有三妻四妾,所以是防止乱伦的妙招。

但这是少数,而且只是暂时的。覆巢之下,无完卵。在国家动乱的岁月里,这些太监如浮萍,只能寻求栖身之所,最终抵挡不住大势,不得不随波逐流。此后二十年,抗日战争、内战、北平解放,活着的只剩下寥寥无几。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96年)

1949年解放后,政府把这八九个尚未去世的太监集中照顾,从原来的太监养老慈善会接手照顾这些人,就像一个公立养老院一样。起初,他们被安排在靛蓝厂长春桥23号院,与贫苦农民同住。这个地方原是里玛关帝庙的庙产,共有十余间,全是彩绘瓦房、雕梁画栋。对于被划为地主的太监来说,待遇还不错。

由于身份特殊,每人每月可领到16元的生活补助。稍懂一点文字的,就被安排到“北京庙宇管理组”工作,管理全市庙宇,工资也翻倍。如前文提到的孙耀庭,因头脑灵敏,识字多,建国后被安排到“庙宇管理组”当了6年出纳,月薪35元。当时最低生活工资只有8元,物价便宜是一个重要原因。当时大米每斤才一毛二分钱,面粉一毛五分钱,猪肉定量供应,肉价只有五毛钱左右。这些太监们互相照顾,有钱有闲,生活安逸。

1957年,太监集体迁至北长街万寿兴隆寺(此寺自清乾隆年间起为太监的退仕庙宇),1964年又由兴隆寺迁至广化寺。

1982年,寺内只剩下孙耀庭和马德清二人,二人住在广化寺,马德清住西厢,孙耀庭住东厢,政府安排一位老和尚觉秀照顾二人。

“我现在住两间北房,想吃什么随时都有人给我买,生病了政府还负责给我治病。前几天我腿上得了丹毒,走路不方便,外房负责照顾我的同志帮我去医院治疗,有时上车都困难,他就用三轮车送我去医院。说实话,我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这么体贴。”

太监墓在什么地方_太监公墓_太监墓地

中国最后两名太监,1982 年在北京拍摄。

1987年,马德清去世,享年91岁。

1996年,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去世,享年94岁。

至此,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太监历史,正式落下帷幕。

(本文首发于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