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位于都龙府万主峰的钟山上,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次年马皇后去世,先葬于此。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卒于西宫,终年七十一”,“葬于辛卯孝陵”。2003年7月4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二十七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明孝陵被一致选入《世界遗产名录》。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朱元璋墓之谜
朱元璋墓之谜
宝城南壁“眀”字之谜。“无字碑”之谜。“治隆唐宋”碑立于何年?“孙岭岗”在何处?
朱元璋下葬后,京城(今南京旧城)中开始流传关于他埋葬地点的各种说法。
众说纷纭,但均否认明孝陵为朱元璋地宫所在地的官方记载。有的说,为混淆外人,丧葬当日,棺椁从京城十三门同时抬出;有的说,朱元璋葬于宫中奉先殿;有的说,葬于京城西侧的朝天宫。如《齐亭诗集》《从朝天宫访孝陵》注云:“相传高帝遗体在此宫(指朝天宫)。”也有诗云:“忠服衣裳真假,朝天弓剑更疑。玉匣珠袍记载难寻,唯见神功圣德碑。开国不似汉祖,继孙学曹丕。当年不笑山陵使,命不从。”还有人说朱元璋葬在远在北京万寿山(今景山),于是有人赋诗云:“后孝陵夜哭,因马后碑孤寂。”
上个世纪末,有关方面对明孝陵2万平方米的区域进行了磁测分析,确认朱元璋的地宫位于珠穆朗玛峰以下数十米处。深层测量表明地宫保存完好,过去地宫被盗的传言也得以平息。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只有等到地宫有一天被发掘出来后,这个谜团才能彻底解开。
宝城南壁“眀”字之谜
明孝陵宝城南墙上,刻着“此山为明太祖陵”七个大字。“明”为何写成“明”?无人能解释。
明代《易经·系辞二》载:“日去则月来,月去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明史·太祖二世传》载:“洪武元年正月初一,祭天地于南郊,即位,定天下之国号,明。”这大概就是“日月相推而明生”的意思。另外,仔细查考明代碑文和书籍,凡提及明朝的“明”字都不写成“眀”。
那么,“此山为明太祖之墓”中的“眀”字,是从何时开始用于“明朝”这个国号的呢?康熙四十七年七月十五日曹寅上书康熙皇帝的《洪武陵塌陷重报》中说:“洪武陵已陷,深广十余丈,扬州、镇江一带亦有类似传闻。有疑为守陵不慎,多年被盗贼打开,有说明朝时运不济而塌陷,有疑为前明建筑不牢固,小人之说,皆有不同。”《重报》中,“明朝”、“前明”均写成“明”,而非“眀”。
但在康熙五十五年三月十九日皇帝亲笔所写的《康熙字典》序中,却有“明泽洪武正韵”、“汉晋唐宋元明已至”等句,其中的“明”字却写成了“明”。显然,康熙虽然此前曾手书“治国隆唐宋”四个大字,认为明太祖治国优于唐太宗、宋太祖,但不能认同明太祖所创立的大明王朝是“日行月来,月行日来”一再重复,所以才将“明”改为“明”。
据此笔者推断,明孝陵宝城南墙上“此山为明太祖之墓”中的“眀”字,最早出现在康熙五十五年《康熙字典》颁布后修缮明孝陵宝城南墙时。
“无碑”之谜
明孝陵有一块“无字碑”,是一块废弃的碑,为什么被废弃呢?
有人认为,朱元璋原本是打算为自己修双碑制,并曾立过“无字碑”,但后来取消了双碑制,所以“无字碑”不得不放弃。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存在,朱元璋可以为自己修陵,但一定不能为自己立碑,为朱元璋立碑的是朱棣。立碑的诏令直到永乐三年(1405年)才下达,而《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则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立的。此时,朱元璋已在孝陵安葬14年。那么,有没有可能朱棣原本打算为父亲朱元璋立双碑,后来却改变了主意呢?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知道,帝王“无字碑”始于武则天。武则天曾取代李唐,朱棣则以建文帝自居。他深恐人们将自己与武曌“篡位”联系起来,便放弃了为其父朱元璋立“无字碑”的打算。
明孝陵“无字碑”被废弃的最可能原因是,这块材料原本是用来建造“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后来因石质不佳而被废弃。笔者曾到明孝陵红楼文艺园观摩“无字碑”,看到龟座还未加工,如龟眼、牙齿等都是粗线条,未精雕细琢,龟壳上的花纹较浅,龟颈下有一条一寸左右宽的长裂纹。如此劣质的“龟座”无法承担“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重任,只好废弃,另选其他好材料。
“治超唐宋”碑是哪一年立的?
明孝陵碑厅内,有一块高大的石碑,上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是康熙皇帝御笔所书,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所立。
据张玉书《康熙巡视江宁碑》载:“康熙三十八年夏四月,入江宁,甲寅日,为明陵题‘治隆唐宋’四字。”
但康熙六十年《上原县志》却记载:“康熙四十二年,皇帝南巡至上原,以织造宫为行宫,遣太子祭祀明太祖陵,赐皇帝亲笔题写‘治国如唐宋’四字碑文。”那么,‘治国如唐宋’四字碑文究竟是康熙哪一年写的呢?幸好,孝陵碑堂里‘治国如唐宋’四字碑文旁边还刻着一行小字:“康熙己卯四月作”。‘己卯’即康熙三十八年。碑堂后面还有张玉书所写的《下江宁碑》。碑背刻有参加大典的人员名单,曹寅职称“江宁织造户部郎中、五品官曹寅”,碑刻年月为“康熙三十八年十月一日”。康熙三十八年五月二十六日,曹寅所作《奏请总督论秋修明陵》上疏:“赐书永存,修将毕,立匾刻石。”可见《上原县志》记载有误。
“孙玲岗”在哪儿?
据陈寿《三国志·孙权》载:“权卒,年七十一,秋七月葬江陵。”此后,历代地方志均沿用孙权“葬江陵”的说法。
江陵因位于江山(即中山)而得名。后因孙权葬于此,改名为孙陵岗。但江陵的具体位置,史籍上并没有明确记载。相传朱元璋修建地宫时,曾下令将附近建筑全部迁往其他地方,孙陵岗也在这个范围内。李信向朱元璋询问孙陵迁址一事。朱元璋说,孙权在三国时期立下大功,也是一个好人,应该留下他的墓,让他替我看守门关。后人根据这个传说,便把现在明孝陵棂星门外的梅华山称为孙陵岗,并在梅华山麓、石巷路旁立起“孙权墓”的牌匾。
如今,梅华山即孙岭岭说受到了挑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谢秋成教授经考证认为,孙岭岭并非现在的梅华山,而是大金门外的一座小山丘,也就是现在的围岗,也就是《民国都城志》中记载的“中山至麒麟门之道,俗称九岗十八坳,第三孙岭岭”。
谢教授认为,朱元璋说“给我看门”的“门”应该是指大津门而非棂星门,因为朱元璋不会允许别人在自己的床边酣睡。笔者认为,这是“个人见解”。严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