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邓小平了解到王近山经济困难,向中央提出请示,得到中央批准。

发布时间:2024-08-21

1975年5月,邓小平陪同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访问南京,当天在中山陵5号楼下榻。

不过他虽然忙碌,却还是惦记着老部下王近山,特意吩咐肖永银带他过来叙旧。

此时,王近山重病卧床,费用高昂,但只享受行政九级待遇,邓小平听后深受感动。

回京后,他亲自向中央提出提高王近山待遇的申请,中央军委得知后,批准了这一请求。

有人好奇:王近山不是开国中将吗?为何只享受九级行政待遇?邓小平为何对他格外重视?

事情的起因,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梅首案”。

轰动一时的“切梅案”

1949年10月,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第十二军司令员王近山率部进入重庆。不久,重庆解放,人们载歌载舞,欢迎人民解放军的到来。

此时的王金山才35岁,相貌英俊,功业显赫,曾受邀到重庆大学演讲,他的传奇经历早已在大学生中传开了,年轻的女大学生纷纷找他合影,向他索要签名。

自古有“红颜知己,英雄所见略同”之说,女大学生将王近山视为偶像很正常,但这却引起了王近山妻子韩秀燕的不满,她性格很强势,无法容忍这种事情发生。

说起王金山与韩秀妍之间的爱情,一直是让人羡慕不已的事情。

那是1938年3月,八路军129师刚刚打了一场漂亮的“神头岭伏击战”。王近山是这次伏击战主力部队772团副团长。然而战斗中,王近山身中两枪,身负重伤,被送往野战医院救治。

769团团长陈锡联也病重了,两个来自湖北红安的红小鬼,多年不见,以这种方式相见,给他们的康复增添了不少乐趣。

一天,陈锡联问王金山知不知道谁是医院里最漂亮的女孩,王金山当时正在接受护士换药,并未理会他。

陈锡联心急如焚,指着正在换药的护士说:“小寒北,她是野战医院的‘院花’,漂亮吧?听说她一家十二口人都参加了革命,给医院送了大量药品和医疗器械,这可真是忠诚的红色一家人。”

王金山没想到这个小护士有如此辉煌的履历,忍不住多看了几眼,没想到,自己竟然彻底被她吸引了。

正是陈锡联的干涉,让王近山爱上了韩秀妍,并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王近山为人英俊潇洒,在战场上又有“王疯子”之称,韩秀妍对他也很有好感,两人相处了几次便在一起了。

一年后,在陈锡联的大力倡导下,王近山与韩秀燕举行了一场简朴却令人难忘的婚宴,两人正式成为革命伙伴,开始了忙碌的革命岁月。

夫妻俩四处迁徙,虽然很少在一起,但却同甘共苦,感情十分恩爱。

可谁曾想,这对原本互相理解、互相关心的革命夫妇,却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矛盾。

解放后,十二军进驻重庆,王近山频繁参加各种演讲、剪彩活动,引得众多女性的爱慕,他还迷上交际舞,与众多大学生一起跳舞。

此时的韩秀燕一边要照顾几个孩子,一边要抓住学习的机会,准备考上医科大学,然而当她得知丈夫的行为后,却十分不满,两人经常冷战、争吵不休。

韩秀妍担心自己的丈夫,便让妹妹韩秀蓉当王近山的舞伴,却没想到她亲手把这段婚姻送入火坑。

韩秀容是个活泼大方、敢爱敢恨的女人,她对姐夫暗恋已久,但碍于身份,一直没有和姐夫过多接触。

但在跳交谊舞的过程中,两人的关系却越来越亲密,并迸发出爱情的火花。

很快,王近山与嫂子的爱情就引发了争议,韩秀燕听后泪流满面,她不敢相信曾经与自己患难与共的丈夫,以及最亲近的兄弟姐妹,会走到一起。

兵团司令部得知消息后,要求与王近山“谈话”,但遭到副司令员肖永银的拒绝。

第3兵团政委谢富治亲自来到十二军,但因王近山老部下反对,只处理了两名师级干部。

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王近山率部入朝作战,“斩首美国人案”落下帷幕。

朝鲜战争期间,王近山结识了自己的贴身保镖兼司机朱铁民,当得知朱铁民没有亲生子女后,忠心耿耿的王近山提出将自己尚未出生的女儿过继给他。

1953年,韩秀燕生下一个女儿王圆圆,但孩子出生后不久,就被王近山带到了司机朱铁民身边。

韩秀燕对此十分不满,当看到女儿喊别人爸爸妈妈时,她开始对丈夫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夫妻俩的关系更加糟糕。

与此同时,王金山回国后,与嫂子韩秀荣重拾旧怨,韩秀燕性格坚强,不会允许他们一次次背叛自己,于是鼓起勇气向组织递交了“请愿书”,要求组织为她讨个说法。

韩秀妍并没有离婚的意思,只是希望领导能够出面,让王金山收敛一下行为。

但在上层看来,这件事情是非常严重的,毛主席在解放前就说过,共产党一定不能学李自成,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被资本家的糖衣炮弹“征服”。

但建国后,那些在战场上英勇善战的将军,抵挡不住都市女大学生的热情、优雅和美丽,于是她们“改组”并与前妻离婚。

组织决定以王金山为典型,进行重点教育,以儆效尤。

然而生性倔强的王近山听说妻子不信任自己,就直接向中央递上了休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离婚是禁忌,被视为祸害,很快引起了毛主席的警惕和重视。

毛主席指示,只要撤回离婚报告就行了,否则将严肃处理,毫不留情。

王金山的老部下得知此事后,纷纷前来劝说他不要冲动行事,要冷静思考。

他的老政委邓小平苦口婆心地劝说,但他不听,坚持要做“陈世美”,最后周总理出面,也还是没能叫醒他。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当场勃然大怒,亲自指示刘少奇,要严肃处理“梅首案”,以儆效尤,严肃查处。

就这样,战功赫赫、位高权重的王近山被开除党籍、军队籍、撤销一切职务,下放农场劳动。

2 邓小平了解到王近山生活困难

1974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国家副主席的李德生到北京参加政治局会议,会后到原政委小平故居参观。

两人见面,谈起辉煌的往事,心情十分激动。1938年,邓小平被分配到一二九师任政委,而李德生当时只是一个排长。不过,解放后,他在小平同志的带领下,当上了师长。

但李德生此次来访,并不单单是为了看望老领导,还想汇报王近山的生活情况,希望小平同志帮忙给他安排合适的工作。

王近山当时只是上校,而他原来的排长李德生1974年就已是国家级领导,他觉得这样对老领导太不公平了,就主动找邓小平谈王近山的情况。

邓小平听说王金山的遭遇后,对这位老部下十分同情,他说,他永远也不会忘记金山同志在革命年代作出的英勇贡献。

不久,经小平同志推荐,王近山被任命为全国政协常委。

但接到任命不久,王近山的身体状况迅速恶化,并因吐血住院。1974年11月7日,医院给王近山做手术,发现他患上了胃癌,而且癌细胞已经开始扩散,病情十分严重。

手术后,王金山昏迷了20多天,由于护理不当,他的肠道受损,出现肠漏,让他备受折磨。

一次,邓小平来南京出差,拟委以王近山一项重任,听闻王近山被抢救,十分关心他的情况。

他特别指示南京军区每天汇报王近山的病情,并表示如果有困难,可以送他来北京治疗。

王近山听后深受感动,他反复叮嘱子女们,一定要代他感谢老政委。

1975年5月,邓小平来到南京时提出看望王近山,但考虑到当时王近山正在医院治疗,医院的安全并无保障。

肖永银特意派专车把王近山送到了邓小平下榻的地方,二人多年不见,相见异常激动,王近山还向老政委讲起了自己被降职后的经历。

1964年,王金山来到河南省西华县农场担任副主任,分管园艺工作。在此期间,他工作勤奋,精心养护各种果树。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近山还是想回到部队,回到他一直梦想的革命战场。1968年,他派二儿子到南京,向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肖永银汇报此事。

肖永银是王近山的老部下,两人一起度过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肖永银得知老领导的下落后,建议他直接给毛主席写信,而中共九大即将召开,许世友将军可以帮忙把信转交给主席。

王金山得知后,立即照办,许世友也出面为老下属解决此事。

九大期间,许世友专门找到毛主席汇报了王近山近来的生活情况,指出他虽然犯了错误,但不能处分过重,建议允许他恢复工作,到南京军区来任职。

不久,毛主席指示任命王近山为南京军区副参谋长,这样,在军队当了一辈子的“王疯子”又回到了军营。

王近山乘火车到达南京时,他的老部下肖永银等亲自前去迎接,虽然他们的军衔都比王近山高,但见到他仍称呼他为“王司令”。

回到部队后,王近山对于自己只是副参谋长这个职位没有丝毫怨言,能回到军营,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他十分卖力,一步一个脚印,守住了南京军区千里海上防线。

为了研究和熟悉地形,王近山刻苦学习地理知识,他几乎离不开地图,每到野外勘察,他都能流利地描述出某地的地形地貌、风俗习惯和人文景观。

就连生病的时候,护士们每天早早地就到他家给他打针、检查身体;到了上班的时间,不管他身体有多么不舒服,他都会立刻到军区上班。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王金山也十分欣慰自己找到了真爱,原来,在他被解除所有职务的同时,他所爱的韩秀荣也被调往新疆,两人正式分道扬镳。

这时,一直深爱着他的保姆黄振荣向他表白了心意,表示自己愿意和王近山一起受苦,照顾他一辈子。

当时黄振荣才20多岁,虽然文化不高,是个农村姑娘,但她善良朴实,王金山很感动,两人很快结婚,在农场里相依为命,过着恩爱幸福的生活。

在小黄的悉心照料下,王金山在困难的岁月里心里感到很安慰,生病时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王金山对组织没有任何怨言,也没有提及自己生活中的困难。

但肖永银实在忍受不了了,小平同志临走前特意向老领导汇报了王近山待遇差,家里儿女多,费用昂贵等情况,请求恢复待遇。

当时,王近山的行政待遇仅是9级,邓小平得知此事后十分关心,回京后将此事向中央军委汇报请示。

中央军委得知后,考虑到王近山这些年生活十分困难,同意恢复他六级行政待遇,工资也增加到每月300元,大大改善了他一家人的生活。

有人要问,邓小平为什么这么关心自己的老部下王近山呢?

其实,小平同志曾经多次表扬过王近山,并直言,王近山是第二野战军中军事功绩最大的人。

三大战场上的“狂王”

王近山是湖北省黄安县人,1915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从小饱受生活困苦,早年到地主家里放牛、当长工,饱受地主欺压。

特殊的成长环境使他痛恨邪恶,痛恨压迫人民的恶霸,决心打倒地主。

1930年,王近山的家乡迎来了工农红军,红色思想很快在这片土地上回荡。年仅15岁的王近山深受感动,放下锄头参军,从此开启了他半生的革命征程。

王近山虽然年轻,但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拼死一搏,很快从一名普通士兵升任副团长。

一次战斗中,王近山与敌人肉搏,由于敌人体型比自己大,为了制服敌人,王近山干脆把敌人扛起来滚下悬崖。敌人被头上的巨石砸晕,王近山趁机掏出尖刀刺死了敌人。

然而,在翻滚过程中,一块石头将王金山的头部砸出一个大洞,他随即陷入昏迷。

这一战,让战友们既佩服又惊讶,纷纷笑称他为“王疯子”。

徐向前听后十分佩服,立即提拔他为红10师28团团长。

长征时,王近山已是红十军副师长,但他仍会和战士们一起冲锋陷阵。有一次,他率部渡大金河,成功登陆后,用机枪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成功夺取了敌人的阵地。

攻打天全县时,他再次率领部队,用机枪干掉了敌团长。事后,师长陈锡联责怪他太过鲁莽冲动,说他作为副师长,应该负责指挥后方。

此后,每次打仗前,陈锡联都会派亲卫跟随,只要王近山冲上前,他就会想办法阻拦住他。

1943年10月,时任三八六旅旅长王近山奉命率领十六团返回延安,扩充军队,保卫党中央的安全。

然而,当王近山到达临汾寒略村时,却发现每天都有装载着各种物资的日军军车经过,这些物资都是从附近的村庄抢来的。

王近山当场大怒,他决定好好教训一下日本人。寒略村地处战略要地,正好适合埋伏,于是他决定将十六团两千余人埋伏在公路两侧,发动一次漂亮的伏击。

第二天上午8点,日军车队再次经过寒略村,王近山一声令下,枪声大作,遭到突然袭击的日军慌忙应战,但根本不是我军的对手。

经过3个小时的激战,16团共歼敌120余人,有的日军见无法逃脱,便剖腹自杀。

这让王近山十分好奇,经过调查,他得知,这支日军很特殊,他们是“皇军军官观察团”,最低级别的军官是中队长。

毛主席得知后,特意表扬了王近山,说他有胆识,有谋略,能够抓住机遇,一举夺取胜利。

邓小平:军事功绩最大的是第二野战军王近山

解放战争时期,王近山已是刘邓军的优秀将领,担任第六纵队司令员,与刘邓的交流愈加频繁。

1946年8月底,蒋介石调集38万军队,从东、西两路对刘邓部队实施围剿,企图将其全歼于曹县、定陶一带。

此时,刘邓大军刚刚结束陇海战役,人员损失惨重,很多建制团连两个营的兵力都凑不成,而且粮草弹药匮乏,人马疲惫不堪。

为此,刘、邓司令员精心指挥作战,采用诱敌深入战术,决定集中兵力先歼灭孤军奋战的敌整编第三师。

敌方第3师是中央军的嫡系,曾在缅甸作战,作战经验丰富,装备精良。

但该师师长赵希天骄横跋扈,野心勃勃却缺乏才能,刘、邓认为只要消灭了这个队伍,解放军在中原战区的局势就会彻底扭转。

但刘邓军只有五万兵力,想要击溃敌军第三师绝非易事,不少纵队指挥员认为此战风险太大,稍有不慎,五万大军就要血流成河。

就在众将领沉默的时候,王近山站起来说,六纵已经把赵希天这个硬骨头拿下了,这让邓小平十分激动,他高呼:“干得好,我支持你。”

敌军第3师的生命线,就是驻扎在大洋湖的59团。只要拿下这块硬骨头,一切就都好办了。而这个艰巨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王近山的手中。

1946年9月,第6纵队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向大洋湖发起总攻,战斗前刘伯承亲自到前线为战士们打气,可见大洋湖战役有多么的重要。

经过一夜激战,6纵队6团进村,迫使敌59团退至村子东南角一处院落内,但敌军仍顽强抵抗,不肯认输,我军也损失惨重。

危急时刻,王近山派出小股预备队奔赴战场,并组织干部、勤务兵展开最后的血战,经过激烈战斗,于6日中午将敌彻底击溃。

大洋湖被攻占后,敌第3师整体防御体系直接崩溃,其他部队趁势对敌第3师进行分攻、围剿,很快将其全歼,师长赵希天也被活捉。

经此一役,王近山所在的第六纵队成为刘、邓手中的王牌。40年后,邓小平仍记得当时的战斗场景。他评价王近山:“那不是疯狂,那是革命英雄主义。”

1948年6月,华野、中野军主力在豫东战场与国民党军展开激战,双方均投入大量兵力。

就在这时,刘伯承抓住机会,让王近山指挥第6纵队、陕南第十二旅、桐柏军区第二十八旅攻占襄阳重镇。

王近山担负起这一重任,并于次年六日顺利到达襄阳。然而襄阳是一个易守难攻的战场,自古敌军都是先攻山后攻城。

但第6纵队进军大别山之后,伤亡惨重,重装备损失严重,全军仅有3门火炮,难以攻击国民党精心构筑的工事,在兵力上也毫无优势。

针对此,王近山决定采用“虎撕心”战术,放弃以往的攻山战术,直接以西门为突破口,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刘伯承见此计策后,说襄阳已入他的囊中,王近山太聪明了,邓小平也对他大加赞赏,称他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将军。

战斗很快打响,王近山先是“一剑破三门”,成功逼近西门,随后转入地下,在城门附近挖了一条地下交通壕,把第6纵队的部队藏在里面。

在东门出动少量兵力,造成攻山的假象,敌人上当受骗,在东南方向部署大量兵力,大大减轻了第6纵队进攻西门的压力。

同年7月15日20时,根据王近山的命令,隐蔽在交通战壕中的第6纵队向襄阳发起总攻,经过一夜的血战,全歼襄阳守敌2万余人,特务头子康泽被活捉。

战斗结束后,毛主席亲自发来贺电,刘伯承也对王近山给予了表彰。

可见,在解放战争时期,王近山所在的第六纵队,专打硬仗,打激战,为第二野战军四面出击立下大功,成为刘、邓领导的王牌军。

难怪邓小平屡次说王近山是二野中军事功绩最大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邓小平如此关心王近山。

5、邓小平题词:“一代雄师”

1978年初,王近山病重,许多老领导、老下属十分担心,叶剑英元帅还亲自打电话,要求医院尽力救治,邓小平也多次来电表达关心。

远在沈阳的李德生专程购买红参送过来,希望老领导早日康复。

1978年5月,王近山因病医治无效去世,邓小平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专门指示要妥善处理在战争中作出过巨大贡献的王近山的后事。

当时南京军区司令员是聂凤智,他并不了解王近山曲折的一生,决定请王近山的老部下、时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的肖永银撰写悼词。

肖永银担负起这一重任时,想起与老领导的点点滴滴,常常会流泪。但在写到王近山的军衔时,他又觉得“南京军区副参谋长”这个头衔太过显眼,一个开国中将最后只上了大校军衔。

但他也没有想办法去改,只能照原样写下来。悼词写好后,传给了北京的邓小平。邓对悼词整体上是满意的,但觉得“副参谋长”不合适,就把“顾问”两个字圈了出来,写下来。

次日,中央军委发出通知,任命王近山为南京军区顾问,军衔为大军区长。在他逝世后授予军衔,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足见邓小平对自己最喜爱的将领逝世的惋惜之情。

王近山的葬礼规格由此大大提高。

同年5月17日,在南京举行了王近山的追悼会,原定规模500人,实际到场军官达1000余人,叶元帅、刘元帅、徐元帅、邓小平、李德生等领导均送了花圈。

两年后,邓小平亲自指示王金山(Wang )的遗体从南京()转移到北京的巴巴山公墓。

值得一提的是,王金山(Wang )的前妻韩听说王金山(Wang )有癌症,她希望亲自去做。

但是,当她想到中央政府对王金山的状况的关注时,她放弃了这个想法。

她打电话给王金山(Wang )的办公室,一名警卫接了电话,但是当警卫们得知汉十四(Han )打电话时,他立即拒绝并说:“老领导人说他宁愿死也不愿去看你。你是在这里让他早日死吗?”

韩的心沉没了。

两年后,当汉得知Wang 的坟墓被搬到 时,他感到非常兴奋,并决定去那里亲自表示敬意。

但是,王·金山(Wang )的妻子小黄(Xiao Huang)不同意。

韩叹了口气,说:“您还没有让我见到您,但是您可以在您死后让我见到您,对吗?”

根据他的遗嘱,他的孩子们埋葬在王金山(Wang )的坟墓旁边的灰烬之后。

1992年3月,《王金山(Wang )的回忆》( of Wang )出版了。

在这方面,勇敢而熟练的将军王·金山(Wang )为革命进行了积极的斗争,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最终获得了客观和公正的评估。

“没有人是完美的,”王金山在革命时期的成就不能被任何人扼杀他对中国人民共和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