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家冢位于湖北省荆州、当阳、荆门三市交界处,荆州市西北45公里,在川地镇棕北村、张场村境内。其规模比陕西发现的罗家坑秦墓葬规模更大,是迄今为止(2012年)发现的楚国高级贵族墓葬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完整的楚国高级贵族墓葬分布,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最高水平的杰出代表,为省级重点保护古墓葬。
名字的由来
据《江陵地名志》载:“熊家中,因埋葬有熊姓先祖而得名。”在各大媒体对熊家中的报道中,多认为“熊家中”因埋葬的楚国熊姓君王而得名。
事实是:所谓熊氏先祖葬于此,是指熊氏墓东侧的几座明代熊氏墓葬。考古人员发掘出的砖刻土地证上有“熊先台”、“熊连”等字样,这便是“熊氏墓”名称的由来。战国楚王以班为姓,以熊为族号,虽同为“熊”,葬于一地,但相隔2000年,也只是巧合罢了。
发现过程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陵园不断遭受自然和人为力量的破坏(包括生产建设的破坏、水土流失的影响、盗墓的威胁等)。为了有效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79年至2001年,荆州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对陵园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古调查和探索。
1981年,熊家中楚墓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州市文物部门分别于1979年、1995年、2001年对该墓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清查。
2005年11月29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对熊家忠墓地车马坑及部分祭祀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但主墓的发掘时间尚待确定。
2006年8月,荆州考古人员开始对该墓地进行有计划的发掘,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开辟了282个勘探方位,总面积达2.82万平方米。
2008年12月10日,在荆州召开的熊家钟文化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熊家钟墓主人为楚王。
截止2012年,主墓南侧已发现殉葬墓92座,已发掘30余座,出土玉器、水晶、玛瑙等精美文物1000余件,此外还有少量青铜器、陶器。主墓及Y墓西侧还发掘了一座长131.4米、宽12米的特大车马坑和30余座排列整齐的小车马坑。
2012年9月12日,以熊家忠楚墓为基础建设的熊家忠遗址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确定为10月1日。
规格
总体规格
熊家冢海拔68.2米,主要由主墓、配墓、车马坑、陪葬坑、壕沟五部分组成。
根据考古发掘和地球物理勘探资料显示,熊家冢为一座略呈方形的土坑竖式木棺墓,墓道为斜坡式,坐北朝东,倾角50度,墓口长68至70米、宽68米,墓道长33米、宽16至20米。
对整个墓葬区的勘探发掘表明,遗址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150米,面积达8万余平方米。
主墓
该墓为“甲”字形木棺墓,墓道为斜坡式。熊氏家族墓长宽均为67米,墓坑深15余米,棺椁面积248平方米,为国内已知帝王棺木中最大的。墓室西侧有15级台阶,墓坑底部长27米,宽25米。
墓
陪葬墓位于主墓之北,与主墓相邻,墓长36米,宽约30米。
车马坑
主墓和陪葬墓西侧为车马坑,长约134米,宽约23米。一号车马坑南北长132.6米,东西宽约12米。除主车马坑外,还有大小不等的小车马坑30余个,组成完整的车马阵。
车辇由车轮、车轴、辔轴、天平、车厢组成,车辇摆放,天平在西,车厢在东。两马侧卧,背对背,头朝西。马嘴含铜衔,头戴金箔包锡环,颈下佩玉饰、玉佩、玉饰。
墓葬坑
主墓南侧、陪葬墓北侧,分布着大小墓葬一百余座,布局整齐,墓葬规模相等,目前已发现一百二十余座,殉葬人数超过“将帅”人数。从发掘的墓坑看,均为小型长方形土坑竖坑,坑口长4-5米,宽3-4米,坑深约4.5米。已发掘的11座墓葬中,人骨及随葬品保存不佳,仅残存灰棺遗迹,一棺一棺。
随葬品全部在棺椁内发现,主要为玉石饰物,形制有璧、璜、环、珠、管、龙形饰物等,另有少量铜制小器,如带钩、刀、铃等。熊家中墓地人祭可能是自祭,也可能是被杀。坑内排列整齐,按等级、性别分明,是经过精心规划、同时埋葬的结果。已发掘的墓葬坑均有棺椁,有无门的随葬品,说明人祭具有一定的地位。
祭祀坑
主墓西面和南面,分布着近百座方形或圆形祭祀坑及大量地面建筑遗迹,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