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友人向柯棣华墓敬献鲜花,缅怀柯棣华。 翟雨嘉 摄
印度针灸协会代表团一行11人来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悼念柯棣华。翟雨嘉 摄
印度针灸协会代表团参观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翟雨嘉 摄
石家庄10月12日电(记者李倩)10月12日,印度针灸协会代表团一行11人来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悼念为中印友谊作出贡献的柯棣华大夫和巴苏瓦大夫,并重温印度援华医疗队的事迹。印度针灸协会会长马利根德拉纳特·甘泰特说,柯棣华大夫和印度援华医疗队展现的不仅是救死扶伤的精神,更是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1938年,一支由5名印度医疗队员组成的援华医疗队,经过3周的船程抵达中国。队员们上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名,在每个人的名字后面都加上“华”字,寓意援华。柯棣华大夫就是其中之一,1942年在河北逝世。
12日上午,位于河北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庄严祥和。印度援华医疗队医生柯棣华大夫安葬在这里,人们不时在他的雕像前驻足。11位印度朋友站成一排,每个人手捧鲜花,闭上眼睛,在柯棣华墓前深深鞠躬行礼。随后,大家将鲜花静静地放在柯棣华墓前。有的还跪下向这位医学先驱献花,然后双手合十。
随后,代表团参观了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感受医疗前辈们走过的路,回顾中印友好交往,并不时在纪念馆内拍照留念。
来自印度新德里的辛仁杰,目前在云南大学教授中印关系课程。作为一名本科学习中文的他,在大学期间就听说过柯棣华的事迹,现在他给中国学生讲课时也经常提到柯棣华。他说,柯棣华的精神很伟大,他放弃了很多机会去帮助邻国中国,并长眠在这片土地上。
如今已在中国结婚生子的辛仁杰说,柯棣华大夫是中印关系的重要象征,两国友好关系不仅限于过去,现在越来越友好,希望这种友谊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印度援华医疗队队员巴苏瓦曾担任马利根德拉纳特·甘泰特的针灸指导老师。据了解,从中国回到印度后,巴苏瓦继续推动针灸的传播。到20世纪70年代,印度各地已有30多家针灸治疗机构、150多名针灸师。
1978年,甘泰德跟随巴苏瓦来到中国学习针灸。时隔近40年,他再次来到中国,向前辈柯棣华大夫致敬,让他对未来的医学事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如今,甘泰德德担任恩师巴苏瓦的印度针灸协会主席,推动中印友好交流。他认为,这不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一份传承。“柯棣华和印度援华医疗队展现的,不仅是救死扶伤的精神,更是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