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历史文化展

发布时间:2024-06-29

河南山水环绕,四通八达,素有“天地中心”之称,气候适宜,曾是大象的天堂。奔腾的黄河带来肥沃的土壤,筑就了中华文明的摇篮。数千年前,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了发达的农耕文明;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拉开了王朝的序幕,逐渐成为夏商周时期的政治中心和礼乐制度的源头;东汉以后,多个王朝在此建都,多元文化在此汇聚、交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原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古代遗迹。这些都城、宫殿、陵墓、聚落,揭开了尘封的记忆,向我们讲述了中华民族的过往与心路历程。

磨光黑陶盅状器、陶水管(龙山文化、禹州瓦店、淮阳平粮台)

叠绳纹扁足陶鼎(二里头文化、二里头、偃师)

甲骨文(商末期,殷遗址,安阳)

“鸭肠”铜牛像(商末,安阳花园庄东54号墓)

“妇好”铜鸮形尊(商武丁时期,安阳殷虚妇好墓)

莲鹤方壶(春秋·新郑郑韩故城遗址)

镂空龙纹铜案(春秋时期,西川楚墓)

“太子武”铜鼎(春秋时期,西川楚墓)

青铜神兽(春秋时期,西川楚墓)

铜鎏金双翼马纹当炉(西汉,永城西汉梁王墓群)

韩家仓铭砖(唐隋唐洛阳城遗址)

三门峡虢国墓被盗_三门峡虢国古墓_三门峡虢国墓地

白居易所建经幢(唐隋唐洛阳城遗址)

李泌墓志铭(唐、隋唐洛阳城遗址)

骑马男俑与吹笛俑(唐代,偃师恭陵)

石雕人头像(北宋,巩义北宋皇陵)

灰陶悬兽纹器(北宋,洛阳北宋府园遗址)

分封立国是中国历史上早期国家针对其辽阔的疆土而设计的政治制度,等级结构清晰。西周时期的“封建诸侯”形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将土著国家“分封”,即在服从周王室的前提下,承认其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另一种是将同姓或异姓的贵族分封到某一地方,这实际上是一种武装殖民,目的是更牢固地控制某一地区。西周分封各个国家,其民族名称成为后来中国姓氏的来源,其宗法制度也影响了后世的家庭伦理。

“王任”铜簋(西周早期,洛阳北窑)

东宫铜簋(西周中期,平顶山英果墓)

“蔡公子一公”铜瓶(春秋时期,潢川高道场)

“郑氏三十三年令”青铜铍(战国,新郑白庙模型)

值得一提的一件展品是1990年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的“虢姬”铜匾。“虢姬”是西周末期虢国的一位国君,“姬”表示其在虢国氏族中的排行(如刘邦排行第三,又称刘姬)。两周历史上,虢国因地理位置不同,曾分为东、西、南、北四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郭叔被封为东虢王(今河南荥阳县西泗水镇);郭忠被封为西虢王(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周平王东迁时,西虢也迁至今天的三门峡,并称为南虢,以区别于虢叔后裔的北虢。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的国宝“虢吉子白盘”。虢吉子白盘原为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川寺(今宝鸡市陈仓区)出土,为时任眉县令徐燮所得,徐燮辞官回乡时带回常州。太平天国时期,护国公陈坤书镇守常州,虢盘易手,成为护国公之宝。清同治三年(1864年)初夏,淮军将领、时任直隶总督刘铭传攻占常州城,住进护国公府。 半夜时分,刘铭传正在灯下看书,寂静中,一阵好听的金属敲击声传来,声音不大却很有穿透力。刘铭传突然好奇,拿着蜡烛去找。转至屋后,见一处马厩,声音便是从那里传来的。细看之下,才知道是马缰绳上的铁环打在了马槽上,但声音非同寻常。刘铭传蹲下细看,只见这食槽巨大无比,槽壁在烛光下泛着深沉的光芒。他伸出手去试试,却沉得抬不起来。轻轻一敲,便发出清脆而玄妙的声响。刘铭传知道,这食槽不是普通的食槽。第二天早晨,刘铭传吩咐马夫将食槽打扫干净,只见外壁四面各有两个拿着铁环的兽头; 整个外壁布满花纹;内底有一段长篇铭文,工整严谨。刘铭传知道这是宝物,立即命人护送回合肥老家。刘铭传得到了虢季子白盘,却给他四代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军阀、日寇、国民党官员都来索要,刘家只好把盘深埋地下,带着全家逃亡。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刘铭传的后代刘素曾才把盘挖出来,赠送给国家。据此可以推断,这个“虢季”和“虢季子白”应该是同一个人,从宝鸡搬来,葬在三门峡。“铺”是陪葬品,“盘”是散失品。

“虢吉”铜铺(西周晚期,三门峡虢国墓地)

墓号:2001)

“虢季子白”铜盘(周宣王时期,陕西宝鸡,中国国家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