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华5000年文明史得到验证,遗产地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世界认可。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5处,居世界第一。
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存在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社会分化和统一的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突出贡献。遗址真实展现了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地区稻作农业文明的发展水平,揭示了良渚古城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区域性城市文明的全景,符合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要求。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是太湖流域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此次申遗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遗产区由尧山区、城址区、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四部分组成。遗产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同期的等级墓地(含祭坛)。同时,以玉器为代表的一系列象征其信仰体系的出土文物也为其内涵和价值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世界遗产大会将于6月30日在巴库开幕,7月10日闭幕。
揭开良渚的秘密
40年来,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良渚先民的生活面纱逐渐被揭开。
良渚人是怎样筑城的?
良渚古城位于山地与平原的交汇处,背靠天目山丘陵,面前是广阔的河网平原。周边为C形盆地,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发达的水系通向太湖,广阔的平原湿地适宜发展稻作农业,辽阔的山地盛产玉石、木材和动植物。可见,丰富的物产和便利的交通应该是良渚古城选址于此的原因。
良渚古城建在湿地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介绍,当时人们先在湿地上堆砌桥墩,再在上面建造房屋、宫殿,人们喜欢去的江南水乡古镇,都是同样的格局。
古城的规划修建经历了四个阶段:初期修建,古城外东北部已有贵族墓地;随后,良渚先民修建宫殿、水利工程、王陵、坊舍,初步形成古城的区域格局;接着,良渚先民修筑城墙,修建古城内城;最后,良渚古城外城的修建,标志着古城格局的形成。考古学家估算过工程量,要几十年才能完成。
良渚人吃什么?
2010年,考古人员在莫角山东坡发现了一堆废弃的炭化稻,是粮仓火灾形成的。据估计,堆积的炭化稻总量约2.6万公斤。后来,在池中寺台地上又发现了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废弃炭化稻。初步估计,炭化稻总量是莫角山东坡堆积坑的十倍,这意味着在良渚时期,稻作农业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北京大学副教授秦岭指出,良渚代表了中国南方特别是长江下游湿地地区稻作农业文明的起源,与中原地区乃至世界大部分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下产生的文明截然不同。无论是石犁、石捣、镰、刀等成熟的石制农具的独特组合,还是遗址群东侧茅山遗址发掘揭示出的规模庞大的水田制度和水利管理系统,都表明良渚文化在稻作农业方面的成就,在同时期的中国乃至世界新石器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先进的。
良渚先民除发展稻作农业外,还从事畜牧、渔猎、采集等活动,已形成“稻鱼汤”的农业形态。良渚先民以稻米为主食,肉食以猪、鹿为主,海产品以鱼、螺、蛤等海产为主,还有瓜、荸荠、葫芦等果蔬,饮食丰富多样。
良渚人是怎样出行的?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介绍,良渚古城共有九座城门,但仅有一座为陆门,其余八座均为水门。古城内城古河道纵横交错,或顺应地形人工开凿,或由自然河流人工改造,或蜿蜒平行于城墙两侧,或贯穿阶地,形成复杂的水网体系。
考古发掘还证实,良渚人常用的交通工具包括用单根树干雕刻而成的独木舟和用竹子捆扎而成的竹筏。这些竹制交通工具的推力由简单的竹竿和精心制作的木桨提供。这两种工具都在良渚古城遗址区的河道中发现。
良渚先民临水而居,考古队在古城内发现完好的木质驳岸遗迹。当时河道两岸分布着成排的房屋和码头,先民们以独木舟、竹筏往来于其间。水运环境优良,无论是主食大米、建筑材料,还是陶器等生活用品,都可以通过水路运输到城中。
良渚人崇拜什么?
或繁或简的神兽面纹是良渚玉器的主要装饰题材,也是神灵崇拜最直接的表现。完整的神兽面纹上部为头戴羽冠的神人形象,中部为圆眼獠牙的凶兽面容,下部为飞鸟的利爪。
良渚古城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神兽面纹饰,遍布于环太湖地区整个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内。北京大学赵晖教授认为,这种神兽面纹饰在整个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内都有发现,且其形态一致,是良渚先民所崇拜的最高甚至是唯一的神祇,说明当时社会有着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
良渚文化墓葬中用玉之奇观,不仅表明琮、钺、璧等玉器所承载的精神信仰已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也表明以阶层分化为基础的规范用玉制度已形成。这一制度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成都二里头、殷商、三星堆、金沙等商周遗址,甚至《周礼》中也有“以青璧祭天,以黄琮祭地”的规定。
相关链接
第54处世界遗产: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7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项目成为中国第54处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肯定该项目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和中国政府采取的保护措施,一致同意将该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为,中国黄(渤)海鸟类栖息地拥有世界最大的潮间带泥滩,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候鸟路线的中枢节点,是濒危物种最多、受威胁程度最高的地区。
项目一期所在的江苏盐城黄海湿地,拥有脊椎动物680余种、无脊椎动物500余种,其中鸟类415种,是全球数百万只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
该区域为23种国际重要鸟类提供了栖息地,支撑了IUCN红色名录中17种鸟类的生存,其中包括1种极度濒危、5种濒危、5种易危,同时,这里也是世界上最珍稀的候鸟勺嘴鹬和小青脚鹬的生存地,是中国丹顶鹤最大的越冬地。
(综合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