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淇澳岛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苏兆征,他从一个穷苦的孩子成长为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

发布时间:2024-06-16

游客在苏兆征故居门口驻足。《南方日报》记者董天健摄

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罢工是哪次?很多人在“学习强国”客户端上回答过这个问题,答案是“粤港大罢工”。

三月的珠海淇澳岛碧海蓝天,草木葱茏,鸟语花香。川流不息的游客沿着淇澳村白石街边的小巷漫步,在461号这栋青砖土结构的小平房前驻足。这栋小平房门口是一堵斑驳的蚝壳墙,门上的匾额上写着“苏兆征故居”。

曾任粤港罢工委员会主席的苏兆征就出生和成长在这里,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一生致力于中华民族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曾经孤悬海中的淇澳岛,如今已由跨海大桥连接起来,成为交通便捷、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胜地。这里,游人如织的苏兆征故居陈列馆、以苏兆征为题材的大型红色现代粤剧《苏兆征》、沉浸式诗剧《追苏兆征》,都深情缅怀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歌颂他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对党和国家的真挚热爱。

斗争

島之子

他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就种下了反帝国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种子

“桥村失陷前,我们拔刀自刎,自愿与敌人并肩作战。英军弃械投降,败逃。”在桥村白石街的起点,石牌坊上有一副24字的对联,字迹遒劲。十米外,是抗英炮台遗址,生动地记录了当地村民反帝爱国斗争的一段英雄故事。

位于珠江口伶仃洋的淇澳岛,面积只有23.8平方公里,却是水上交通要塞。据清代地方志《香山县志》记载,1833年,英美鸦片贩子在淇澳岛金星岬登陆,企图把这里变成走私鸦片的驿站。淇澳岛村民自发组织反抗,打败了鸦片贩子,获得了一笔赔偿金。村民用赔偿金的大部分修建了一条石板路,也就是现在岛上著名的“白石街”。

“淇澳岛村民战胜英国鸦片贩子的故事,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说起白石街的故事,苏兆征故居陈列馆副馆长万英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她说,苏兆征从小就听长辈们讲述这些英雄故事,反帝爱国的种子很早就种在了他的心里。

走进白石街一侧的窄巷,就到了苏兆征故居。这栋青砖土结构的小平房,是苏兆征的祖父在清朝光绪年间所建,建筑面积仅有68平方米。屋前有一小院,四周有矮墙,配有小门楼,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

苏兆征1885年出生于淇澳岛,并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代。万英介绍,他家境贫寒,有兄弟姐妹7人,父亲租地养家糊口,母亲打草鞋、挖牡蛎贴补家用,一家人经常没饭吃。18岁那年,苏兆征不得不离开淇澳岛,到香港的洋船上当杂工,以谋生计。

离开岛国,登上轮船,他终于有机会看清世界、感受时代的脉搏:他结识了经常乘船从事革命的孙中山,并于1908年加入同盟会,积极参加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他还乘船到海参崴等地,了解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饱受外国资本压迫和剥削的苏兆征,反帝爱国情绪日益强烈。

苏兆征故居。 南方日报记者董天健 摄

工人运动

参与领导史无前例的粤港总罢工

反帝国主义斗争即将爆发。

1921年3月,苏兆征与林伟民等人在香港筹备成立中华全国海员工业联合会。次年1月,在第三次加薪要求遭资方无理拒绝后,中华全国海员工业联合会发动海员举行总罢工。随后,全国多地成立罢工支援协会,罢工规模迅速扩大,瘫痪了5条太平洋航线和9条沿海航线。

增加工资、向“沙田惨案”遇难者家属提供赔偿、恢复被禁的工会……经过56天,香港海员罢工宣告胜利,港英当局和船资终于答应了海员们的诉求。

“这次罢工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促进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珠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振中说,从此以后,工人运动进入了高潮,也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在领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苏兆征等人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1925年3月,苏兆征代表香港工会团体到北京出席国民大会促进会全国代表大会。会上,苏兆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4月下旬,苏兆征由香港到广州参加第二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5月1日,第二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苏兆征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

同年5月底,上海发生五卅惨案,6月初,党组织派邓中夏、黄平、杨殷、杨保安、苏兆征等人到香港组织罢工。

6月19日,香港海员正式打响反帝政治罢工第一枪,香港各界工人纷纷响应罢工,随后,广州沙面外籍工人也纷纷罢工,震惊中外的粤港大罢工由此爆发。

7月3日,粤港罢工委员会成立,苏兆征被选为主席兼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兆征等人起草罢工宣言,提出“制定劳动法、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六项要求,为工人运动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

十六个月后,粤港总罢工胜利结束,罢工人数达25万,其中20多万罢工者不顾英帝国主义的阻挠和威胁,离开香港,返回广东各地。

粤港总罢工是五卅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粤港总罢工提出了维护工人利益的‘六项条件’,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了帝国主义沉重打击,对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陈振中说,粤港总罢工对大革命高潮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精神永存

遗嘱仍在诉说未竟的革命事业

粤港总罢工后,苏兆征继续为中华民族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努力工作。

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二、三届执行委员会主席。八七会议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兼任中央工人运动委员会书记。1927年又被选为广州苏维埃政府主席。

“苏兆政从小在侨澳岛的土地上长大,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反抗压迫和剥削的意识。”陈振中说,今天苏兆政的革命故事和红色基因仍在珠海侨澳岛一代代传承。

2005年,苏兆征故居举办了《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袖苏兆征》图片展;2010年再次修缮,征用故居右侧三栋房屋设立展厅,形成了苏兆征故居展览馆,建筑面积274平方米,占地面积514平方米,2011年6月28日免费向公众开放;2019年10月,苏兆征故居展览馆实施升级改造工程,馆内正在布置专题展览。

每当有游客前来拜访时,总会停下来仔细阅读苏兆征的遗嘱。

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后不久,苏兆征患了阑尾炎,组织上安排他去苏联休养,但他仍心系国内革命工作。次年2月,他毅然返回上海,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中。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二次扩大会议后不久,他因劳累过度、旧病复发而去世,终年44岁。

“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奋斗,齐心协力,共同取得最后的胜利……”苏兆政在临终前,用微弱的声音留下了最后一句话。站在一旁的邓颖超,从怀里掏出一支笔,在一张小纸片上写下了他的遗言。

“意志的背后,是苏兆征坚定的革命志向。”陈振中说,苏兆征波澜壮阔的革命一生,深刻阐释了共产党员艰苦卓绝的精神风貌和对党、对国家的真挚热爱。

如今,苏兆征故居是广东省著名的红色革命圣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自2011年6月免费向公众开放以来,参观人数逐年增多,年均参观人数达15万人次。

“每次带学生参观苏兆征故居,都能感受到红色基因的传承。”珠海市兆征纪念学校德育处处长郭婷婷说,学校设有教育部授予的“苏兆征班”,每年9月3日在苏兆征广场举行开学典礼,鼓励孩子们传承苏兆征精神。

兆政纪念学校学生许雪燕说,作为“苏兆政班”的学生,她想当一名“小小导游”,把革命英雄苏兆政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学习他的高尚品德和伟大精神。

信念铸就榜样,榜样引领时代。

“苏兆征故居陈列馆正在进行升级改造工程。”万英介绍,改造后的陈列馆里的展览将更加清晰、生动,融入新技术、新手段,增强参与感、体验感,让苏兆征的革命故事、党的故事“活起来”。

现场笔记

诞生于“牡蛎”屋的革命中坚力量

广东的“蛎”房是贫苦人家的一大特色,因为沿海地区蛎子多,而且蛎壳大而坚硬,可用来筑墙,冬天保暖,夏天降温。

苏兆征故居也是一座“蚝”屋,门口有半堵蚝墙,蚝壳有巴掌大,厚实扎实。很多当地人说,这堵墙已经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周边海域可没有这么宽、这么厚的蚝墙。

出生在偏远海岛、家庭贫寒的苏兆政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站在了时代的前列。

在亲友的帮助下,他勉强读了三年私塾,18岁远渡重洋,登上香港洋轮,开始了艰难的谋生路。他倡导成立香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华人海员工会组织——中华全国海员工业联合会,并开始组织罢工。罢工浪潮席卷香港,成为中共建党后第一次全国性罢工高潮的起点。

尽管身处逆境、处于社会底层,苏兆政却追求上进,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1925年春,苏兆征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回到广州,在粤港总罢工中,被选为罢工委员会委员长、财务委员会委员长,进一步显示了他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

“苏兆征给我们留下了高尚的品德和精神财富。”苏兆征故居陈列馆副馆长万英感慨地说,他是廉洁敬业的典范,在香港海员大罢工、粤港大罢工、在党中央工作期间都负责财务工作,始终清正廉洁,仍然值得后人学习。

如今,苏兆政故居的蚝墙已历经百年风雨,斑驳不堪。蚝墙旁的百年古柏,郁郁葱葱,坚挺挺立,镌刻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精神信仰和行动力量。

梦想故事

扎根岛内13年的赵政纪念学校校长罗志勇:

不要因为学校小而感到自卑

不要缺乏生命而无欲望

“校长再见!”“再见”……每天下午16点40分,珠海市赵政纪念学校校长罗志勇都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微笑着向每一位走出校门的学生挥手告别,直到最后一名学生离开。从担任校长的第一天起,除了出差开会,罗志勇每天都坚持在校门口迎接和送别学生,到现在已经13年了。他能叫出全校几乎所有学生的名字,认识全校所有的家长。他本人也成了淇澳岛家喻户晓的人物。

珠海市兆政纪念学校是淇澳岛唯一一所公立小学,以苏兆政的名字命名,现有6个班级,16名教师,259名学生。由于地处偏远,岛上教育资源有限,学校长期面临师资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教学困境。2008年8月,从重庆巫溪县任教回珠海市纪委(挂职)的罗志勇主动要求到学校任教,并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初到岛上学校,罗志勇发现学生们淳朴腼腆,不好意思跟同学打招呼,于是他开始每天站在校门口,风雨无阻地迎接、送别学生。

“我在校门口跟同学们打招呼、问早上好,渐渐地,学生也开始主动跟校长和老师打招呼了。”罗志勇笑着说,现在他已经习惯了站在那里,一天不去都会不舒服。

罗志勇还发现,站在校门口的好处更多,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矛盾可以在校门口化解,“家长对老师有什么意见,可以在校门口跟我说。”

在岛上办学不易,罗志勇根据岛上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红色传统,提出了红色教育的理念,通过开发“红色教育”校本课程,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信心。“不因学校小而自卑,不因学生少而无志向”的工作信念始终如一。

“学校不仅是学生的学校,更是淇澳岛村民的学校。”教学之余,罗志勇整合校舍、教学资源,2016年推动成立“珠海高新区社区大学淇澳社区学院”。学院开设书法培训班、家政服务(月嫂)培训班、淇澳家长学校等35门课程,不仅丰富了淇澳岛村民的业余生活,还帮助他们提升了劳动技能。

罗志勇13年来一直努力耕耘,“作为以苏兆征命名的纪念学校,我们要发挥好岛内教育的引领作用,也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他说道。

南方日报记者吴少敏马丽敏余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