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秦始皇陵的人全部被杀了,司马迁如何能详细描述陵墓的结构呢?

发布时间:2024-06-13

秦始皇是我国古代的“千古一帝”,他所创立的秦朝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作为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皇帝,秦始皇动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修建大型工程,比如修筑长城抵御外敌,修筑公路方便交通。此外,为了让自己死后能够统治地下世界,秦始皇修建了巨大的帝陵,铸造了大量的兵马俑,以便死后还能率领千军万马。

皇陵内部_皇陵内部图片_皇陵内部结构

传说为了防止修建帝陵的工匠泄露帝陵的秘密,引来居心不良的盗墓贼,残忍的秦二世胡亥直接选择封死陵门,将刚刚修建完成的人全部困死在陵墓中。如果真是这样,似乎知道秦始皇陵内部结构的人都应该死了。然而,修建帝陵半个多世纪的司马迁却能在《史记》中详细描述帝陵内部的情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修建帝陵的经过,他说:“始皇即位后,开凿骊山,统一天下,天下七十余万百姓前来助葬。开凿三眼泉眼,放铜做棺材,宫殿楼阁衙署内,珍宝遍地。命工匠制造弓弩箭矢,凡近洞者,一律射之。用水银代表江河大海,机器供养江河大海。又以天文为上,地理为下,以人鱼脂为烛,以为烛久不灭。”

皇陵内部结构_皇陵内部_皇陵内部图片

也就是说,帝陵的修建早在秦始皇即位之初就开始了。在扫除六国、完成一统大业之后,秦始皇召集了七十多万工人共同修建。秦始皇对自己死后的住所十分重视,不仅将宫中许多奇珍异宝放入陵墓,还命工匠制作了机械驱动的弓弩,一旦有人靠近,便会射出弩箭,起到防御作用。此外,秦始皇还用当时极为稀有的水银来制造江河湖泊海洋,并用机械保持其流动。最后,为了让陵墓保持明亮,秦始皇还用人鱼熬成的油来当蜡烛。

皇陵内部结构_皇陵内部图片_皇陵内部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先将没有子嗣的妃嫔全部送入皇陵安葬,随后在别人的提醒下,“封闭内门,降下外门,将工匠全部锁在陵墓内,不得再有人出来”,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工匠被困死在陵墓中。然而,尽管为了保守皇陵的秘密而杀了那么多人,但陵墓内部的模样还是被司马迁清晰地记录了下来,这不免让人好奇他是如何做到的。对此,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的答案。

皇陵内部结构_皇陵内部图片_皇陵内部

第一,根据司马迁的记载,修建秦始皇陵的工人最多时曾达到七十万,而秦二世显然不可能把这么多人困在陵墓中并杀掉。因此,参与设计和修建的大多数人应该都活了下来。为了寻找历史传闻,司马迁年轻时曾四处游历。或许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找到了那些参与修建帝陵的人或者他们的后代,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一些不那么机密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记录在史书中。

其次,司马迁可能听信了许多传言,把一些虚构的东西写进了书中。在上述关于帝陵的记载中,看到水银凝结成的江河湖海,或者人鱼凝结成的脂油,简直是不可思议。对于前者,以当时的科技水平,可以说水银的制作、采集、储存和运输都非常困难,制造大量的水银送到帝陵,让它保持江河湖海的形状,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对于后者,虽然自古以来就有关于人鱼的各种传说,但至今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人鱼确实存在。

皇陵内部_皇陵内部结构_皇陵内部图片

因此,司马迁所描述的帝陵内部情况很可能与真实情况相差甚远。至于他的信息来源,可能是道听途说,也可能是他自己的想象。当然,据说科学勘察发现帝陵东南面确实存在汞含量异常,这似乎从侧面证实了司马迁的说法,但我们不能据此就相信《史记》的记载,以为如果一个地方是正确的,那么其他地方就没有错误。

皇陵内部图片_皇陵内部_皇陵内部结构

总体来说,司马迁对秦始皇陵的详尽描述,很可能是基于参与修建秦始皇陵的人所讲述的故事,因此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无论是直接参与修建的人,还是他们的后代,都可能因为记忆错误或为了吹嘘而传递错误的信息。再加上司马迁在写历史时,曾多次将自己的想法代入人物之中,即所谓的“带私货”,因此对其说法仍应持怀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