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我国人均GDP最高的地方,人们自然会想到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或者江浙这样的沿海发达地区,谁也没有想到,位于新疆北部沙漠边缘的克拉玛依才是真正的“老大”。
克拉玛依连续30年位居全国前列,人均GDP达到19.18万元,是上海的1.2倍、成都的2倍,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4.7万元,是全国标准的1.5倍。
当地房价每平方米不到5000元,居民幸福指数极高,有中国“小迪拜”之称。人们常用“富如石油”来形容一个地区的富裕程度,而克拉玛依是一座石油城,名副其实。
该市东北部有一座“黑油山”,不经开采竟能渗出石油。
“黑油山”不仅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克拉玛依这座城市的见证。
黑油山景点
克拉玛依富裕
克拉玛依位于准噶尔盆地西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亚欧大陆中部。
由于紧邻北疆草原,据史料记载,克拉玛依自秦朝以来便是游牧部落生息繁衍之地,月氏、突厥、卫拉特、准噶尔等部落先后在此游牧。
1755年,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后,派大臣在此设立政署,直至解放前,这一带仍属沙湾、乌苏等四县管辖。
真正的克拉玛依市是1958年油田大规模开发后在独山子镇基础上正式成立的。
准噶尔盆地
克拉玛依,维吾尔语意为“黑色的石油”,可见它是一座依托油田而建立的石油工业城市。
这里的石油形成可以追溯到2亿多年前,经过数千万年的沉积,准噶尔盆地玛湖中的生物经过一系列的分解作用,演化成了石油,这些石油埋藏在距离地表近千公里的区域。
约3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在一次剧烈的地壳运动中诞生,印度洋板块插入古老的欧亚大陆板块之下,像杠杆一样撬起古老的欧亚大陆板块,挤压准噶尔盆地,使其由北向南倾斜。
地层与地层之间的缝隙不断连通成通道,玛湖中的原油不断由通道流到地表并聚集起来,形成了后来的克拉玛依油田。
一些细小的管线冲破地表,原油像泉涌一样直接从地表涌出,这些原油的残渣不断堆积,形成了“黑色油山”。
黑油山
相传,20世纪50年代初,一位名叫赛里木的新疆老人到戈壁深处砍柴,回来的路上,无意中发现了一座小山丘,也就是后来的黑油山,山丘上的几处小水潭不断喷出黑色的液体。
赛里木蘸了些这种粘稠的液体,涂在车轮的轴上,没想到,马车竟然轻了许多,再也没有了“吱吱嘎嘎”的响声。
于是赛里木就用葫芦盛满了这种液体,带回了村子。村民们都很好奇,纷纷前去观看。有的把这种液体带回去点灯,有的拿到集市上卖。
大家都在谈论这种神奇的“黑色液体”,这个消息也传到了正在附近勘探石油的地质学家的耳朵里。
在赛里木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这座小山丘,初步认定这就是他们一直寻找的石油,从此,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开始了大规模开发。
黑油山的石油
其实,在赛里木之前就有关于黑油山的文献记载,清末《新疆地图集》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山上有九眼泉眼,以山顶一眼为最大,盛产石油时,日可采油二百余公斤。”
1909年,独山子打出了第一口工业油井,但并未起步,一些人接到黑鱼山有石油的消息后,认为打出来的石油是残油,开采价值不大。
直到1955年1月,国务院才决定派钻井队前去探矿。
1955年2月初,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确定了1号井的位置在黑鱼山东南约5公里处。
6月,1219青年钻井队36名员工进驻黑鱼山,这里是一片“无草、无水、甚至无鸟飞”的戈壁荒漠。
黑油山的石油
当时条件十分艰苦,队员们挖了一个两米深的地窖,在地面上砌了半米高的墙,再用泥土和灌木做成屋顶,这个“地窖”可以容纳20多人,成了他们的集体宿舍。
钻井队克服了高温、缺水、大风、井喷等诸多困难,于10月29日成功钻出油井。
新华社等媒体报道了“黑鱼山油田第一口探井产油”的喜讯。
石油工人们激动不已,胜利在望,再接再厉,冒着严寒,先后打出了二号井、四号井,当年就产出原油7万多吨。
上个世纪的石油勘探
毛主席得知这个好消息后,亲自打电话给石油部长李聚奎表示祝贺!新疆省委书记王恩茂来油田视察时,建议把“黑鱼山油田”按照维吾尔语的发音改名为“克拉玛依油田”。
1956年9月,石油部公布克拉玛依油田初步勘探面积为130平方公里,可采石油储量1亿吨以上。
随后的国庆庆典上,“克拉玛依油田”彩车通过北京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标志着中国彻底摆脱了“贫油”的标签。
随着设备和物资的运抵,大批军人、知青、科技人员汇聚克拉玛依,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1958年,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正式成立,同年克拉玛依市也成立。
克拉玛依油田开发
渗出石油的“黑油山”
可以看出,先有渗出石油的黑油山,后有克拉玛依市的形成,黑油山位于克拉玛依市东北部,距市中心约两公里。
如今,黑油山不再是热闹的石油争斗之地,而是成为了克拉玛依市标志性的旅游景点。
黑油山并不是真正的山,而是原油轻质部分蒸发后留下的沥青堆积而成的一系列小山丘,最大的沥青山丘高仅13米,面积仅0.2平方公里,游览景区用时不到半小时。
进入景区大门,便可见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黑鱼山”三个大字。沿石阶向山顶而行,两边是蜂窝状的小山丘,高低不平,紧密相连,蔚为壮观。
台阶两侧的护栏上,每隔一段时间就竖立着一些可移动的木牌,上面写着一些关于石油的有趣事实,比如“克拉玛依”的本义是什么、一个人一生要消耗多少吨石油等。
黑油山
拾级而上,会看到大大小小的油池,就像一面面黑色的镜子,倒映着头顶蔚蓝的天空,十分美丽。
“咕噜,咕噜……”油池中冒出一个个油泡,油池里的油越来越多,溢出来,犹如一条黑色的丝带,蜿蜒地流向山下。
在阳光的照射下,它散发出多彩的光泽,颇有“一泉静流”的诗意,只不过把泉水换成了油。
走出台阶,小心翼翼地踩在坡上,感觉就像站在厚厚的地毯上,摸起来软软的,有点软但却不会陷进去。
如果有顽皮的孩子在上面跳几下,能感觉到一些反弹,池中的气泡也变得更密集,蹲下用手指蘸油,会觉得温热,液体滴落下来,便形成一缕缕油丝,随风飘荡。
冒泡的油坑
水池边,有赛里木骑驴玩热瓦普的雕像,驴脖子上挂着一只醒目的葫芦,似乎在诉说着赛里木发现“黑油山”的故事。站在山顶,放眼望去,“黑油山”尽收眼底,山虽不高,却别有一番韵味。
2021年6月,黑鱼山景区升级为4A景区,7月,景区向全球游客免费开放,成为游客了解克拉玛依石油文化最直观、最生动的网红景点。
景区还被列为革命传统教育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旁边的克拉玛依一号井被批准为新疆文物保护单位,来克拉玛依的游客一定要在这里打卡。
人们来到这里,不仅能感受到我国石油资源的丰富和大自然的奇妙,还能感受到先辈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实业报国的奉献精神。
黑油山默默矗立,虽然不起眼,却见证了克拉玛依从茫茫戈壁崛起为现代化城市的整个历史。
黑鱼山风景区游客
克拉玛依的辉煌与蜕变
石油工人的汗水和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克拉玛依油田油井数量不断增加,准噶尔盆地开发建设了33个油气田,油田原油产量不断攀升,石油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为祖国的发展建设输送血液。
1960年,油田原油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到2002年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西部第一个产量超千万吨的大油田。此后,克拉玛依油田年原油产量一直稳定在数千万吨的高位。
2007年,该油田不仅生产原油1200多万吨,还成功开采天然气29亿立方米。
一号井投产以来,克拉玛依油田已生产原油4亿多吨、天然气900亿立方米,原油产量位居我国陆上油田第四位,为新疆经济发展和我国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号井风景区
油田并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加大对周边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目前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过30亿吨,天然气储量超过1700亿立方米,尚未探明的储量应该远远超过已知值。
依托巨大的油气资源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克拉玛依的城市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
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偏远的戈壁城市,曾连续30多年位居全国人均GDP第一,直到2020年才被深圳以微弱优势超越。
克拉玛依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5万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地商品房价格在每平方米4000至5000元之间,居民拥有一栋明亮的楼房没有太大压力,买一栋宽敞的别墅也不是遥不可及的。
克拉玛依镇
2020年,克拉玛依GDP突破880亿元,其中石油石化产业占比达70%,堪称“盛产石油”,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小迪拜”。
与荒凉的戈壁滩不同,克拉玛依的城区非常美丽,人工引入的克拉玛依河贯穿整个城区,河的两岸修建着绿色长廊,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克拉玛依还建成了蚂蚁湖、凤栖湖等6个湖泊和湿地,城区绿化率达到43.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12平方米,全市空气优良率达94%,荣获全国首个“气候奖”城市。
走在克拉玛依的街头,随处都能感受到活力。克拉玛依的教育、医疗、交通等也都位于我国西部前列,机场、高铁紧密联系全国,全国各地游客蜂拥而至,旅游旺季,街头熙熙攘攘。
克拉玛依镇
旅游业是克拉玛依市除石油工业外的另一大支柱产业,除了黑油山、一号井等景点外,克拉玛依市还有许多值得游览的地方。
如位于克拉玛依东北部的“魔鬼城”,是举世闻名的两大雅丹地貌之一,景区沟壑纵横,怪石嶙峋;“白杨河大峡谷”景区,24公里长的峡谷两岸长满了茂密的白杨林和柳树、沙枣、玫瑰等植物。
山鸡、野兔、瞪羚、狼、狐狸等野生动物时有出现,呈现出独特的西部风情。克拉玛依拥有2个4A级旅游景区、9个3A级景区。
每年有超过1000万游客来这里游览石油景观、体验沙漠戈壁风情,年旅游收入近100亿元。
虽然克拉玛依的石油产量还很可观,但大自然赐予的资源终究会枯竭,为了避免像甘肃玉门那样资源吃光、大起大落的尴尬局面,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魔鬼城
克拉玛依决定不断延伸油气产业链,提升全链科技含量,实现油气价值最大化。
为此,克拉玛依打造了特色炼油、高分子材料、生物基化学品等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我国石油石化产业重要生产基地。
除了挖掘油气产业价值,克拉玛依还未雨绸缪,积极谋划产业转型,避免经济过度依赖油气开发,推出了文化旅游、数字经济、金融服务三大支柱产业。
2013年投资兴建的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已初具规模,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的后期特效就是在这里制作和处理的。
华为、中国移动、中石油等企业在此设立云服务数据中心,“一主多位”的战略不仅是克拉玛依转型升级的希望,也为其他资源型城市提供了发展思路。
有人说,克拉玛依是大自然赐予新中国的礼物,它从茫茫戈壁滩中崛起,在石油工人的奋斗中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市。
在为国家能源安全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座仍在喷涌石油的“黑油山”,将继续见证克拉玛依更加光明、辉煌的未来。
参考
苟吉鹏,《探访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中国新闻网,2021年6月28日;
马一帆,《克拉玛依是中国人均GDP第一的城市》,澎湃新闻,2021年11月23日;
《史记-攻克黑油山!为石油而战!》,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