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兵
摘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329-6号器物长期以来被命名为“禅衣素纱”,并被广泛引用,影响巨大。作者从佛教术语的引入、先秦文献的阐释、后世文献的引用等多个角度考察了此名称的错误,指出此名称毫无根据。作者还发现,此名称错误的起源始于将“禅衣”误写为“禅衣”。作者指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329-6号器物的正确名称应为“夙沙禅衣”,可统称为“蝉翼纱”。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禅衣帛”是著名文物。这件丝绸衣服发现于楚侯李苍夫人墓中,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49克,折叠起来尚不足一手,是西汉丝织水平的代表作品,是楚汉文化的骄傲。自这件丝绸衣服出现以来,几乎所有文献在引用此材料时,都以“禅衣帛”为名,解释、引证十分混乱。有的以白居易《聊陵》诗中对织物特征的描述来解释“禅衣帛”面料的特点,也有人认为“禅衣帛”这个名字来源于马王堆汉墓。 此名称均引自《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研究》报告,目前笔者未发现其他文献中引用此名称,因此可以推断“禅衣帛”这一错误命名源自《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研究》[1]。
笔者认为,这个名称不够准确,也不够科学,但已被多次引用,应用广泛,应予纠正,正确的名称应为“苏沙禅意”。
古文献中并无“禅衣白纱”之说,唯有“蝉翼纱”“白纱”“禅衣”。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素纱”和“禅衣”之名。但没有“禅衣素纱”之名。“素纱”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内司府》:“素纱”。纱,古称沙、□,是一种薄而疏的丝织物,织物表面有均匀分布的方孔。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说:“方孔谓之纱”。唐代,最轻最透的纱也称“轻纱”。纱,古代一般为蚕丝,但也有葛丝,组织为平纹,其透气性一般在75%左右。素纱一般为未染色的纱织物。
笔者所见“蝉翼纱”一词最早来源,是唐代,唐宝容《夏思杜冲妃》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回纹席形如龙鳞波,天窗与蝉翼纱相锁。”
明清小说中的织物名称:
《九尾龟》第154章:三人皆是穿着亮晶晶的纱衫,蝉翼般的纱裙。
《红楼梦》:凤姐忙道:“我昨儿开库房,看见大木箱里,有好几块银红色的蝉翼纱,上面有各种折枝纹,还有流云瑞气的。”
《华瑞夫人》:孟尝君扭头看向自家夫人,只见她身穿一袭淡蓝色纱衫。
《春闺史》:如今正是夏天,他平日里也闲闲地待在家里,身上穿着银红色的蝉翼纱衫,里面套着一件贴身的坎肩。
术语“”在现代文学和其他资料中很常见:
《永远的尹雪燕》:尹雪燕永远是尹雪燕,在台北依然穿着那件蝉翼纱素白旗袍。
外国文学作品:
“红发安妮”:“你绝对应该穿那件白色硬纱衣服。”
从以上文献可知,蝉翼纱是中国古代固有纱织物品种的名称和词汇,而“禅衣素纱”这一名称从未见于古代文献。
什么是雪纺翼
蝉翼纱其实是一种细纱。如前所述,纱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内丝府》。蝉与纱合二为一的字眼见于东汉。石由《集旧篇》云:“绨络缣炼素丝蝉”,这里所说的“蝉”是一种纺织品,所以与纺织品一起列出,应该是指蝉翼纱。颜师古注:“蝉,指薄而轻的丝”,进一步明确了“蝉”属于丝绸的一种,而丝是古代对丝织物的统称。《唐韵》说罗也叫蝉翼。罗是一种纱,由经纬纱加捻而成,是加捻的经纱织物。《唐韵》将罗解释为蝉翼,与罗织物稀疏、纤薄的特点相吻合。 从上述文献可知,所谓蝉翼纱,从织物组织上看,凡是平纹组织和方孔经纬向平纹织物,均可称为纱,但其经线可为平经,亦可为加捻经。从织物风格上看,凡是质地薄而疏,通透的织物,均可称为蝉翼纱。根据上述文献,其颜色可为银红、淡蓝、白色等,染色性较好。中国古代用“平”来指代织物时,一般是指未染色的织物。上述文献中,无论染色与否,均称为蝉翼纱,对其颜色也未特别强调,从未见过“蝉翼平纹纱”这一名称。
“禅衣”一词的由来。
“禅意素沙”这个名字有没有可能是从“禅意沙”而来呢?这就涉及到“禅意”一词何时出现在中国的问题。首先,“禅”这个词是何时出现在中国呢?这和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有关。虽然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路径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在菩提达摩东渡之前,公元67年(东汉永平十年),中印人朱法兰、僧伽耶摩腾译出佛经,即《四十二章经》,可视为佛经汉译的开端[2]。中国禅宗公认的始祖是菩提达摩[3]。因此,“禅”作为佛教术语在中国出现至少在东汉以后,传到楚汉地区则更晚。 荷兰学者许礼和认为,“传入中国的(佛教)教义的异质性,当然伴随着对这些经典产生的文化环境几乎完全无知。最严重的问题还是语言性质:只有少数阿阇梨能用汉语自如地表达,公元四世纪以前,似乎没有中国人懂得一点梵文知识[4]”。既然“禅”字至少晚于东汉才出现在中国,而且受语言翻译的限制,“禅衣”一词肯定不会在西汉出现。“禅衣”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确实存在,但与蝉翼纱无关。《佛教大辞典·禅衣》P2774:(衣裳):禅僧所穿的衣服。有挂带等,为禅宗所特有的衣裳。 古时宗派虽相同,后世各宗派却各有不同,戒律、教法、禅衣皆有不同。由此可见,“禅衣”一词在佛教中一直是专用名词,意为“禅服专用”。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解释,而“禅衣”与“素纱”合二为一的字眼,在古籍中也未曾见过。
“禅意素砂”名称误读的由来
“絶衣素纱”这一名称最早见于1972年7月由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编辑委员会主编、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图6(1)。但在1973年10月由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编、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册)纺织品报告中,则称之为“絶衣”。该书第68页:“(2)絶衣。共三件,其中两件为素纱絶衣,一件为白絶衣。329-6号素纱絶衣为直下摆,出土时较为完整,另两件为弧下摆,略有破损。” 该书还引古籍对“禅衣”一词作出了解释:“文则以单衣,无衣为禅衣。”《说文解字》云:“禅,轻衣也。”《释名·释衣义》云:“禅衣,无衣也。”“无衣即禅。”以上两部文献对“禅衣”的解释相同,均认为它是一种没有衣裳的薄衣。
329-6号是不是被广泛引用的“素纱禅服”呢?答案是肯定的。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研究》P23:“三、329—素纱禅衣”,此题中,物品名称为“禅衣”,但内容却是“禅衣”:“禅衣料面约2.6平方米,重量约49克(含衣领及两袖口带锦边的重量8.8克),禅衣素纱经纬密度为62股/厘米。……禅衣素纱的重量、面积、经纬密度折算得到的原料约为10—13旦尼尔。织造素纱的原料细度比较细,说明当时桑蚕丝的品种和生丝质量都很好,缫丝织造技术也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329-6号样品的整篇报告正文中,除了标题“禅衣”外,内容全部引用为“禅衣”。似乎可以推断,这一错误命名应该源自上述《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研究》P23中329-6号样品分析报告中的用词错误。该报告标题与内容的不一致表明,将329-6号样品误称为“禅衣素纱”并非故意为之。但这一无意之失却导致了后来广泛而影响深远的出土文物错误命名。在佛教及其术语出现在中原之前,用它来命名西汉物品几乎成了笑话。还有报道称,南方某媒体打算以“禅衣素纱”为题拍摄一部有关辛追夫人的影视节目。因此,有必要予以纠正。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素纱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