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5月17日电(记者陈聪)汉代新“声”——纪念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
新华社记者
仿佛打开一扇“时光之门”,穿越了两千多年——
每一件精美的器物,都再现了西汉初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热情浪漫的想象以及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
这是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汉墓展厅。
2024年是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完成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文博人不断探索、砥砺前行,传播中华瑰宝,提振民族自信。
汉风回归引起全球轰动
半个世纪前,湖南长沙东郊五里牌外,有两座相连、呈马鞍形的高大土丘,当地人称之为“马王堆”。
1972年1月16日,这里展开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了西汉长沙国相、卫侯李苍一家三口的墓葬:
薄如蝉翼的薄纱衣裳、绚丽如云的刺绣;精美的漆木器500余件,漆鼎中尚盛有鲫鱼、藕片和芹菜汤;诡异神秘的帛画;藏有佚文的帛书和竹简13万余字;木俑、陶器等生活用品……最不可思议的是,当沉睡在地下2000多年的1号墓主人辛追被挖出时,其皮下软组织柔软而有弹性,四肢可自由屈伸,睫毛、趾指纹、耳膜等均完好可见。
1972年7月30日,新华社向世界第一个公布了马王堆一号墓的发掘消息,引起世界轰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争相转载报道。
1974年1月,马王堆三座墓葬考古发掘完毕,出土文物3000余件(套)。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保存之完好、种类之多样、工艺之精湛、内涵之丰富,都是史无前例的,至今仍是衡量汉初社会发展的实物标杆。”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研究馆长余燕郊说。
“汉人也爱吃腊鱼腊肉烤肉!”“辛追夫人的化妆品真多,可见她也爱美容!”……马王堆,中国西汉时期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马王堆导引术》是一门必修体育课,这套功法改编自马王堆出土的现存最古老的气功图谱《导引图》。
谈及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东京药科大学教授大里弘史说:“《十一脉灸经》和《五十二病方》是我了解《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背景的宝贵史料。”
出土文物中那些呼应古今的人文“密码”,让人感同身受。“漆器上的‘君兴师’和‘君兴酒’二字,取‘请吃好喝好’之意,是2000年前的人间烟火。”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李明杰说。
马王堆出土的丁字帛画,将众多古代传说中的吉祥元素和天地人和谐共存的景象,展现在丝绸之上,“至今仍具有令人动容的精神力量。”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主任王跃进评价马王堆丁字帛画布景宏伟,想象力独特,其精妙严谨的设计思路和浪漫宏大的时空想象,在人类所有艺术遗迹中独树一帜。
日本岩手大学平泉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广濑薰夫认为,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考古发现不计其数,但像马王堆汉墓这样受到人类社会如此关注的却并不多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人的“梦想”一天天更新
50多年前,马王堆一号墓发掘时,正是湖南阴雨绵绵的冬天,考古工作人员和长沙多所学校的学生一起干活,身上沾满了泥土,满头大汗……目击者回忆道。
于燕郊说,周恩来总理对马王堆遗址的发掘等相关工作作出了指示,有关部门调动了当时我国考古学、历史学、植物学、动物学、医学、文物保护等多个学科的顶尖学者参与发掘和研究。
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和博物馆工作者日复一日的努力,让稀世珍宝重现其神奇的光辉。
站在“长寿绣”药枕的展示窗前,湖南省博物馆藏品保护中心副主任董先燕说:“这个枕头出土时腐朽严重,经纺织文物保护专家王宇先生精心修复,历经50年,依然保存十分完好。”
五十多年来,湖南省博物馆建立了模拟古尸保存环境的系统,采用制冷系统、液体浸泡、层流空气净化系统等方法,防止“辛追夫人”像腐烂、发霉、变色。
湖南省马王堆古尸及文物研究保护中心副主任刘良介绍,古尸皮肤依然具有弹性,其蛋白质降解、骨组织脱钙等得到有效控制。
步入新时代,在文化创意和数字技术的助力下,马王堆遗址实现了跨越千年、映照古今。
“天道酬勤,全赖人间忠臣”……湖南省博物馆与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联合打造的马王堆复原动态展《一念:辛追梦》让观众领略了2000多年前的亲情、爱情、爱国情怀。
湖南省博物馆还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辛追夫人数字化,让沉睡多年的辛追夫人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世间,未来“她”还能与人交流,讲述西汉历史。
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段小明介绍,今年1月,湖南省博物馆推出新举措,向湖南省高校以及文化、科技、医药、农业、制造等领域12家企业免费开放“湖南博物馆品牌”与“马王堆数字资源库”双重授权,并与文化数字创新中心联合启动“数字汉生活”项目,让更多产业和创意力量与马王堆交流融合。
据了解,“数字汉生活”将用数字化手段打造文物资源库、艺术家素材库和互动沉浸式线上展厅。建成后,人们可以在参观马王堆出土文物后,在“数字汉生活”的线下空间里听一曲汉代民歌、穿上汉服梦回汉代、品尝一顿汉代“分膳制度”的美食、带上一份充满西汉元素的纪念品,完成一场以“汉生活”为主题的精彩博物馆之旅……
交流互鉴、共享美丽
源头清,河水流淌长久;根基深,河水枝叶繁茂。
发掘报告正式发表、女尸解剖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数据、漆器脱水研究取得新突破、发现最早织入纺织品的吉祥文字……马王堆出土文物的保护、研究、利用成果层出不穷、不断深入。
“马王堆遗址让更多人对汉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湖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王辉说,“虽然考古发掘已经结束50年了,但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文化自信日益彰显,马王堆研究进入“黄金时代”。
记者了解到,湖南省博物馆联合中南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对马王堆出土古尸、竹帛文书、漆器、纺织品等文物开展研究,取得多项突破——首次对马王堆汉墓竹帛文书进行整理出版,首次对马王堆汉墓漆器、木器进行科学整理和全面研究……
“我们正在对马王堆出土的纺织品进行首次全面整理,加强科技检测。”余燕郊透露,在今年夏天举行的马王堆汉墓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上,将发布《马王堆一号汉墓纺织品》三卷本的研究成果。
2022年,湖南省博物馆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设立,成为湖南省文博行业首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现年89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世民说,“我们正处于文物考古最好的时期,听说马王堆丝织品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新进展。”
记者了解到,马王堆研究已经超越了国界。
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设有马王堆汉代文化艺术研究小组,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近3000人在从事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研究。
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主任王跃进说:“从世界范围看,马王堆文化遗产是一座巅峰,不仅增进了世界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了解,也促进了东西方考古、艺术研究的交流。”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一个月后,“美——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将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东西方文明对话将在古城长沙拉开帷幕。
意大利策展人芭芭拉表示:“我们相距遥远,文化是帮助我们相互理解的最好方式。”
星辰曾移,山河皆见证——
2000年前的文化秘辛蕴含着中华民族深邃卓越的智慧。马王堆汉墓的高质量发掘,彰显了一个古老文明延续文化传承、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与自信。(记者陈军、谭建、张戈、袁儒婷、张玉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