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
南京城墙的历史
南京城的历史始于周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在邺城山上筑邺城。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国大臣范蠡在中华门外长干里筑岳城,标志着南京城墙修建的开始。
历经1800年,朱元璋入主南京,于公元1366年至1386年间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历时20年建成南京历史上最大的城墙。500多年来,南京城墙基本保持了明代以来的格局。1955年1月起,部分城墙因种种原因被拆除。198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下达保护城墙的通告,1988年1月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多年来,南京市政府及民间机构一直致力于南京城墙的修复保护。
南京明城墙不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巴黎城墙长29.5公里)。
修建明城墙的设想
据《明史》记载,公元1356年,朱元璋召见隐居的旧儒朱升,朱升提出“高筑墙,积蓄粮食,延缓称王”的建议,朱元璋欣然采纳并实行。
明城墙布局
明朝都城由宫城、皇城、都城、外城四层城墙组成,由内而外依次叠筑。
现今的明城墙,一般指京师的城墙,又称内城。
历代都城一般都是方形,明城却违背古制,顺应山势,取不规则形,利用南唐都城南、西两面城墙,加宽加高,向东西延伸,依山傍水,再合拢。相传“东有钟山南丘,北有山水相控,西有石头相挡,与聚宝相望,内通秦淮”。明城周长,相传为96里,实际全长33.676公里。
明城墙共建有十三座城门,除原有聚宝门(今中华门)、三山门(今水西门)、石城门(今汉西门)三门为南唐重修扩建外,在适当位置新开十座城门:南有正阳门(今广化门),南西有通济门;北有太平门,北西有神策门(今和平门)、金川门、中府门;东有朝阳门(今中山门),西有清凉门(今清江门),西北有定淮门、宜丰门(今兴中门)。
此后,清末又增设草场门,1909年增设丰润门(今宣武门),1921年增设海陵门(今弋江门),1926年增设雨华门,1929年增设武定门,1931年增设汉中门、新民门,1933年增设中央门,1952年增设解放门,又增设了9座城门。
明代南京内城十三座城门,现存仅五座:中华门、汉西门、神策门、中山门、清江门,另三座:玄武门、义江门、解放门,为清代以后增建。
通济门、三山门处原有水闸,用于引秦淮河水入城,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拆除,现城墙上仅存下部石墙和闸门石槽。
明城墙的高度和厚度因地而异。城墙高度一般在14至18米之间,南边较高,北边较低。顶宽7至12米,底宽10至18米。整个城墙呈梯形,上窄下宽。城墙顶外侧有垛口(雉蝶)13616个,垛口长2.75,垛口距0.4米。城墙顶还设有200个巢穴,作为防御敌人的堡垒。
明代城门上曾建有城楼,但已全部毁坏,仅存的重檐歇山式神策门城楼经专家鉴定为清末建筑。当时每座城门均有木门和磅门,用于防御。
中华门、通济门、水西门、汉西门等军事要地的城门上均建有瓮城,现仅存中华门瓮城。
明城墙的修建
城墙由基座、墙体、雉蝶三部分组成。
城墙多先用花岗岩或石灰石板砌成地基,再用大砖砌筑内外墙及顶。内外墙常用碎砖、碎石、黄土夯实。城墙顶及内外墙的砖缝中灌入一种“泥浆”,据说这种泥浆是用石灰、糯米汁(或高粱汁)或桐油调成的,凝固后黏附力强,使城墙经久不衰。墙顶用砖砌成“雉蝶”(指城墙顶外侧的锯齿状矮墙),并有石砌排水沟,以排出雨水。城基内还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排水孔,将城墙内侧的积水排出城外。
据初步估计,南京明城墙耗用了数亿块砖。砖一般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实际的标本比这个尺寸略大或略小,属于制作误差。每块砖重10至20公斤。
砖分为瓷土砖和黄土砖两种,后者占绝大多数。当时苏、赣、皖、湘、鄂五省的府、州、县、卫所、驿站、工部等近200个单位负责组织人力制烧砖。
为保证砖的质量,明朝廷在绝大部分砖上都留有铭文,少则一个字(或一个符号、记号),多则七十余字。规定各地生产的砖上都要刻上府、州、县、长官、总管、小官、砖匠、窑匠等五至六个等级的责任人的名字,以便在验收时对不合格的砖进行追责。这既是南京明城墙的一大特色,也是南京明城墙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建城墙时动员了无数的人力和工匠。
明城墙的毁坏与修复
明城墙自修建以来,历经600多年的风雨侵蚀、年久失修以及数次战乱,显得愈加沧桑。
195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对城墙进行勘察,发现城门、城墙损坏300余处。
1954年测量南京城墙周长,约为34.36公里。
1956年,南京市制定并实施了城市拆迁计划。
1958年测定,城墙基本完整的长度为15.308公里,因拆迁等原因半损坏的长度为13.375公里,总长度为28.683公里。
1983年,南京市文物调查处再次对城墙进行调查,实测结果显示,完整城墙长19.802公里,半损城墙长1.549公里,总长21.351公里。与1958年相比,完整和半损城墙总长减少了7.332公里。
截至2004年5月,已修复保护的明城墙完整长度已达23.743公里。
为凸显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南京市政府自1988年起投入巨资用于旧城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远期将明城墙经过全面修缮后连通起来,人们将可以在明城墙上漫步南京。
中华门
中华门(即明代聚宝门)是现存最为雄伟、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明代古城门,位于城内西南,东西宽128米,南北深129米,高21.45米,占地面积16512平方米。南临秦淮河,内临内秦淮河。有瓮城三座,城门四座,兵洞(即外墙坚固,可容3000名士兵的城门洞窟)27个。每座瓮城门上均建有门楼,顶层有重檐歇山顶敌楼,以供瞭望。清嘉庆年间倒塌,重建后于1937年毁于炮火。 第二层共有7个兵洞,其中最大的是中间那个,长44.34米,宽6.84米,高约6米,占地面积303.3平方米。下层中间为城门坑道,西侧有6个兵洞,每个长43.1米,宽3.62米,高约6米。每个兵洞面积156平方米。
西安明城墙
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1米,总周长11.9公里。有东长乐门、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四座城门,每座城门由箭楼、城楼组成。现存城墙为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1374-1378年)修建,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建筑。
西安城墙始建于明初,在明太祖朱元璋“高筑墙,储粮延宕称帝”的主张下,仿照唐代皇城修建,完全以“防御”战略体系为依据,墙厚大于高,坚固如山,墙顶可供跑马练兵。城墙上包括护城河、吊桥、门楼、箭楼、主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城垛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建成后历经三次大修,明隆庆二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峙主持修复,首次将土城变成砖城;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主持修缮城墙和城楼;1983年起,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重建了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城楼、吊桥,修建了环城公园,使这一古建筑恢复了昔日的风采,成为西安市的一大旅游景点。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
历史上,明城墙全长40公里,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明清时期北京的重要标志。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原有城墙整体已不复存在,目前北京境内仅存两段明城墙。崇文门至东南角楼段是明清北京城墙最长的一段,全长1540米,面积达15.4万余平方米。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北京城东南角楼一起构成了明清城墙遗址较为集中的区域,也是明城墙遗址公园的核心保护内容。
市政府投入2000多万元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对明城墙进行了全面修缮。修缮工程以最大限度保护城墙历史原貌为原则,采取现状保留、恢复原貌、危旧修缮、残旧加固、适当重建的思路,使城墙恢复为连续的整体。2003年9月,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一期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
遗址公园外围为200米长的带状公共绿地,按不同功能可分为老北京南城文化区、现代雕塑公园、东便门角楼市民休闲区、角楼遗址公园纪念林、北京站南出口及广场等5个部分。2003年与北海公园、菖蒲河公园、元大都遗址公园、密云奥林匹克健身公园等12个公园一起被评为北京市第二批精品公园。
以古城墙为背景,自西向东,古树清墙、残垣断壁、古建筑新韵、城垛铺绿等园林师精心设计的景观一一呈现,其间点缀着菊花、海棠花、萱草、鸢尾等朴素自然的花卉,变幻的景致更增添了古城墙的韵味。
注:图为南京中华门瓮城
交通:乘坐44路公交车、地铁到崇文门站下车,向西步行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