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陵是

发布时间:2024-05-24

陵墓简介

编辑

陕西隋炀帝陵

陕西武功隋炀帝陵内曾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隋炀帝冢”三个字,石碑的作者是清乾隆年间状元、乾隆年间兵部侍郎、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石碑现已不复存在。

据县志记载,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在扬州被叛军宇文化及等人绞死。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八月令其子李世民将杨广迁葬于此。该墓与隋文帝一脉相承,遥相对峙。[1]

历史状态报告

编辑

据说早期的隋炀帝陵高大,遍布石刻,并设有纪念堂。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战火的蹂躏,灾害的频繁,人为的破坏,早已消失殆尽,只剩下这座陵墓和这块碑石。

隋炀帝陵墓呈圆形小丘形,底部周长22米,高约3米。但与众不同的是,墓门和石刻都是朝北的。墓门和石刻之所以朝北,是因为隋文帝的太陵在南,隋炀帝在国灭亡后不好意思面对文帝,所以就背对太陵。由于隋炀帝是一位亡国之君,他的陵墓保护得并不好,就连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写的《隋炀帝陵》碑也被毁。如今他的陵墓已被开垦为农田,陵墓被严重侵蚀,只剩下一个小土丘。

据《隋书》记载,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南巡时,被禁军司马德坎、宇文化及策动的兵变绞死在江都宫中。萧皇后与宫女们用漆床板做棺材,将其葬于江都宫西院留珠殿内。

后来,陈棱集合丧服,为隋炀帝举行了葬礼,准备了仪仗队,将他重新安葬在武功台下。

唐军平定江南后,以礼将他葬于雷塘。

相传唐朝统一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五年,下令将李世民的陵墓迁至武功西原,以便能远观其父隋文帝的陵墓。

明嘉靖年间,翰林院编修、翰林讲学讲演、“早七子”之一的康海在修《武功县志》时,对《唐高祖本纪》进行了修订,认定隋炀帝葬于陕西武功洛阳村。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秋,时任陕西巡抚毕沅,祭拜了隋文帝、隋炀帝陵,并分别题写了碑名。

1957年5月31日,隋炀帝陵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竖起了保护标志。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墓外10米为重点保护区,墓外60米为一般保护区。

相关传说

编辑

关于隋炀帝的葬地,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唐高祖李渊准备将隋炀帝从雷塘迁到武功,重新安葬在隋文帝太陵附近。当他们行至陕西省武功县西塬上距太陵不远的一个村庄时(距隋文帝太陵10公里),突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道路泥泞。轿子的几根轿杆突然断裂,绳索滑落,棺材无法前行。

有人说,文帝嫌弃炀帝荒淫无道,不愿不孝的儿子与自己同葬,便显灵斩断绳索。抬棺的仆人也嫌路途遥远,难以渡过侯河,便将棺材就地掩埋,并在陵墓前摆放了石人、石马、石狮等。

公元648年,唐太宗李世民路过隋炀帝陵,询问当年发生的怪事,术士袁天罡解开了谜底。原来是因为隋文帝杨坚愤慨儿子毁国,不愿让他靠近自己的陵墓,所以才发生这样的怪事。“洛阳村”由此得名,久而久之,就演变成“洛阳村”。

隋炀帝陵墓被谁挖开了_隋炀帝皇陵_隋炀帝陵

扬州隋炀帝陵

有争议的事件报道

编辑

对于这位武术大师埋葬的究竟是谁,专家们众说纷纭。

既然已经确认在扬州发现了隋炀帝墓,那么陕西武功县的隋炀帝墓到底是谁的墓呢?专家们众说纷纭。

武功山上的“隋炀帝陵”碑文出自毕沅之手。“毕沅是一位研究陕西帝陵的学者,对陵墓的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研究隋唐史的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杜文玉说。但他坦言,由于当时没有考古,毕沅只是根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来确定帝陵位置,他所立的石碑“有理有据,也无可厚非”。

杜文宇告诉记者,目前发掘的扬州墓为隋炀帝的墓地,陕西墓地很可能是毕沅的失误。“历史上一个人死后被多地安葬的现象并不罕见。”杜文宇解释道。

隋炀帝被宇文化及绞死时,李渊已占领关中,拥立杨侑为帝。他很可能在得知杨侑死讯后,修建了衣冠冢以寄托哀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