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守卫阮仪三

发布时间:2024-05-20

阮仪三在新疆白台寺建设工地。

【人物名片】

阮仪三,1934年11月生,清代扬州大学士阮元后裔。 1956年考入同济大学建筑系,1961年毕业。现任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建筑城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规划、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授予2003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阮仪三办公室的一面墙上贴满了来自全国各地城镇的明信片,都是他做过保护规划的地方。 墙上还挂有原上海市市长、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亲笔题写的“历史见证、文化传承”。

扬州大学士阮元的后裔

师从园林大师陈从周

阮仪三是清代扬州大学士阮元的后裔,祖籍扬州。 1934年出生于苏州,就读于苏州中学。 阮仪三1951年至1956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1956年9月考入同济大学,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虽然出生在苏州,但小时候,阮仪三每逢节假日都会跟着父母回扬州探亲访友。 太府街、阮氏宗祠、阮元墓都是他经常去的地方。 然而,年轻的阮乙三对阮元的了解并不多。

在同济大学读书期间,中国古建筑、园林艺术著名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成为他的老师。

陈从周先生在文史方面有深厚的造诣。 当他看到阮一三的名字时,说话间问道:“你是阮元的后人吗?” 阮仪三点点头——阮元曾亲自从孙子开始,定了八个字作为排行:“恩传三人,家有千名”——阮仪三是阮元“三”代的传人。

“那你怎么是苏州人?阮元是扬州人!” 陈从洲问道。

当阮仪三告诉陈先生他的祖籍是扬州时,陈从周非常高兴,让他多了解一下祖上阮元的事迹。

由于对苏州、扬州非常熟悉,陈从周先生带领学生测绘苏州园林、扬州园林时,总喜欢带着阮仪三。 除了学习,阮仪三还解决了借车、借梯等许多实际问题。

毕业后,阮仪三留校跟随老师董建红研究中国城市建设史。 他走遍全国,仔细研读能看到的县志。

“剑下”拯救平遥古城

自费做古城保护规划

20世纪80年代,“要想富,先开路”、“车一响,千两黄金”、“拆旧建新”等口号开始流行。

山西平遥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开始大规模建设开发,拆除旧建筑。 按照当地政府最初的想法,旧城要拆除重建。

经过20年的努力,同济大学讲师阮仪三对中国古代建筑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对平遥很了解,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往平遥。 场面惨不忍睹:古城墙被撞开了一个大洞,新修了180多米的道路,30多座明代建筑和100多座清代建筑被拆除,古城被毁。面临着开膛破肚的危险。

话不多说,阮仪三通过山西省建设厅的校友,找到了山西省建委的领导,请求平遥的规划和古城的保护。 他得到了许可,拆除工作暂时停止了。 很快,他就带领十几名学生开始了保护规划。 规划理念是“平遥古城新旧分明,新在末,旧在内”。

阮仪三知道学者的话很难起到作用,所以他直接找了文化部文物司和建设部的相关领导。 经过现场耐心解释,在他们的压力下,山西终于同意了他的保护方案。

随即,阮仪三向国保单位汇报,要求将古城墙、镇国寺、双林寺等列为国保单位,并先拨资金修复城墙。 第一笔付款是8万元,这在当时是一大笔钱。

为了谋划平遥古城的保护,阮仪三借了3000元带学生去那里,回来后,他用教师实习经费慢慢还了这笔钱。

1986年12月,平遥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97年12月,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将平遥古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同样由阮仪三规划的丽江古城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让阮仪三痛心的是,周边像平遥这样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大多遭受毁灭性破坏。

“你死我活”拯救周庄古镇

反对乌镇建设“旅游高速公路”

同样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苏南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江南水乡原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开始慢慢消失。 面对这种情况,阮仪三多半是无奈。

柳亚子的故乡江苏黎里镇古镇气息浓郁,石板街道、街边建筑和许多古民居保存完好。 阮仪三找到市长,主动提出帮助他规划设计。 到了之后,他还拿出了江苏省委的介绍信,但市长根本不领情。 “我们这里发展得很好,我们不希望你们知识分子来这里插手别人的事情,我们不需要任何规划。” 市长对阮仪三的保护规划理念很不耐烦。 “你们这些知识分子脱离了现实,我们不欢迎你们来这里做任何打算,请尽快离开。” 然后双手将他推出了门外。

看到如此多的历史遗产被毁,阮仪三非常痛苦。 后来他改变了策略,不再沿着交通路线寻找古镇。 相反,他寻找现代发展意识还比较薄弱的地方。

阮仪三被当时还很偏僻的周庄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生态所吸引。 他主动提出免费做规划,希望项目能按规划设计、建设。 他提出的规划方案是先保护古镇,再在古镇外发展工厂。

为了表示诚意,阮仪三主动帮助周庄招商引资,还将自己申请的5000元科研经费投入到了周庄的规划设计中。 并出任苏州市政府顾问、周庄总规划师。

为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苏州市规划修建一条从周庄西北侧穿过该镇的高速公路。 在市政府的推动下,高速公路很快通车至周庄门口。 这条路将彻底破坏周庄的古镇格局。 阮仪三坚决反对。

“如果你想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就让车先从我身上碾过去吧。” 阮仪三对领导这样说道。

这条路最终让路了。

同样,现在闻名的乌镇也是当年阮仪三规划的。

由于交通不便,从上海到乌镇,必须先到桐乡再转车,或者到南浔转船。 乌镇当地政府提出“旧城区焕然一新”,并提出修建一条游客路。

阮仪三很担心。 这条高速公路肯定会破坏乌镇周边的环境。 由于无法说服当地负责人,他到北京找到了当时的全国政协城建小组领导,并给浙江省政协写了一封信。会议提出“不得破坏茅盾故居周边环境”。 最终,道路建设暂时停止。 不过,过了一段时间,路就修好了。 阮仪三很失望。

随后,乌镇群众再次找到阮一三,想请他做好防护规划。

阮仪三道:“如果你真的想保护它,首先,不是为了功利。其次,你要认真地去做。你别着急,要我明天拿出一个计划来实施。”后天,古街要铺石板,古桥也要铺石板。” 恢复。”

最终,乌镇得到了保护。

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有5个名镇保护规划是由阮仪三主创。 它们是周庄、同里、甪直、乌镇和西塘。

2003年12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授予阮仪三以及由他一手策划幸存至今的周庄、南浔等六座江南水乡。

平江路保护规划已进行15年

留下重要的城市记忆

苏州平江路,北邻拙政园,南眺双塔,是苏州一条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街。 2002年至2004年,苏州市平江区政府实施了平江路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工程,累计投入1亿多元,再现了白塔东路至钱江路(1090米)的平江路主体路段。总)历史面貌。 2006年,平江历史街区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年度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2009年6月,苏州平江路入选首批十条“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苏州平江路是阮仪三的得意之作。 他已经这样做了 15 年。

作为平江历史街区的总规划师,阮仪三曾多次修改平江路规划。 从1986年开始,阮一三昌就把与苏州、平江路相关的区域规划课题列为学生课程或毕业设计,探索和研究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 1996年,他主动承担了苏州古城中保存最完整的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 更重要的是,他在苏州留下了一批最成功的弟子,他们如今已成为苏州规划和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

“我经常因为这条路和政府官员争吵。” 阮仪三笑着说道。

阮仪三告诉记者,他全程参与了这条道路的规划设计。 平江路的整体风格得到了控制,其高度、色彩、造型与周围的建筑完全一致。 平江路上的建筑外面的砖都是旧砖,屋顶也尽量用旧瓦。

他从一开始就明确表示,在这个历史文化街区,绝对不能随便开店。 与文化无关的商店不准开业。 相反,对于一些文化店,该补贴的就补贴,该免租的就免租。

有领导说,修路花了这么多钱,什么时候能收回成本? 那些文化店很难赚大钱。

对于这一观点,阮仪三问道:“市里什么时候准备好收回修建地铁的成本?” “市政府什么时候才能收回建图书馆的费用?为什么我们不能花更多钱来保护历史文化街区?” 他认为,平江历史街区这一历史地点的保存留下了重要的城市记忆以及过去生活和现代生活的联系和融合。

如今,平江路不仅有很多情侣来拍婚纱照,也有很多人来拍照。 大家都觉得这里非常美丽,也成为了人们追求的风景。 而且我觉得很有文化气息,很生活化。 这是一条真正的历史文化街,而不是一条商业街。

阮仪三明确表示,不欢迎在这条平江路上挥舞小旗的导游。 “这是一个需要仔细体验的地方,只是四处看看的游客只会破坏环境,这不是一个适合他们的地方。”

(下载到A15版本)

(续A14版)

有领导说,修路花了这么多钱,什么时候能收回成本? 那些文化店很难赚大钱。

对于这一观点,阮仪三问道:“市里什么时候准备好收回修建地铁的成本?” “市政府什么时候才能收回建图书馆的费用?为什么我们不能花更多钱来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呢?” 他认为,平江历史街区这一历史地点的保存留下了重要的城市记忆以及过去生活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和融合。

如今,平江路不仅有很多情侣来拍婚纱照,也有很多人来拍照。 大家都觉得这里非常美丽,也成为了人们追求的风景。 而且我觉得很有文化气息,很生活化。 这是一条真正的历史文化街,而不是一条商业街。

阮仪三明确表示,不欢迎在这条平江路上挥舞小旗的导游。 “这是一个需要仔细体验的地方,只是四处看看的游客只会破坏环境,这不是一个适合他们的地方。”

招募志愿者深入古镇古村考察

建立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

12月5日,“同济大学城市遗产保护历程与成果暨阮仪三教授保护研究活动展”在上海思南公馆开幕。

阮仪三对思南公馆的规划进行了十年的跟进,如今它已成为比新天地更受欢迎的上海重要的旅游休闲活动场所。 为了这次展览,阮仪三忙碌了很长时间。

阮仪三,1934年出生,现年80岁。 每年暑假,他都会招募志愿者,组织学生到一些乡镇、乡村进行调研。 近日,暑期研究成果《失珠集——中国古代城乡村落观察》已编译出版。 它收集了100个鲜为人知的城镇和村庄。 经过阮仪三推荐,其中30个成为国家级或地方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第一批3000份已售罄。

让阮仪三焦急的是,各地对历史文化古建筑的破坏仍在发生,但他的力量却十分有限。

“除了地方规划的收入外,我所有的研究都是自费的。不仅国家没有经费,学校也没有。我们国家不把这种研究当作科学研究,但我我觉得这很有价值,我做得越多,我就越做。” 越有趣。”阮仪三说,这些调查每年的花费相当于他一辆车的费用。

为了继续保护城市遗产,他于2006年成立了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不过,阮仪三坦言自己“不善于找钱”。 目前基金会运作不佳,筹集资金非常困难。 筹集到的大部分资金都用于志愿者活动。

阮仪三觉得,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在国内还不太普及,人才也很短缺。 “我不打算再休息了,我会继续工作,直到我不能再做为止。” 阮仪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