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各地名胜

发布时间:2024-05-20

吴氏各地名胜

又是立秋之后的一年,秋虎开始发威了。 大家一定要注意防范。 今天,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与吴姓相关的名胜古迹,供大家盘点一下。 其中很多都被列为文化保护单位,可能并不全面。 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祖先留下的足迹,重温吴。 姓氏历史文化。

吴氏各地名胜

扬州吴道泰府

吴道台府又名吴道台府,位于扬州泰州路。 1982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道台,字殷孙,又名福赐。 祖籍安徽歙县,自高祖起迁居扬州。 吴宜孙于光绪五年(1879年)中进士。 光绪十四年,在浙江宁绍道台任职时,聘请浙江工匠莱阳建造私宅。 整个房子是一个长方形的大院子,东西长八十米,南北宽。 高70米,建筑面积2950平方米。 原来有99.5间,现剩86间。 民居规模宏大,结构精美,雕刻精美,保存完好。 它以浙江建筑规矩为基础,融入扬州传统建筑风格。 是扬州古建筑中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群。 。

江麓吴庄园

位于陕西省泾阳县江路乡安屋堡村。 庄园坐北朝南。 建筑面积1012平方米。

现存院落三处,沿南北中轴线排列。 分门厅,面阔八间,进深一间。 东数第四个房间,门紧闭。 前院东西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 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 后院厢房,东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西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 出口大厅面阔五间,进深一间。 没有关于这座建筑的书面记录。 据说吴家有东、西、南、北、中五进院落。 这个庭院是东院的一部分。 后殿是武周的住所。

闽东古民居

凤起吴家大宅

凤起吴家大宅位于柘荣县茶阳乡凤里村凤起自然村,距柘荣县城20公里。 是柘龙最大的古民居,也是闽东第二大古民居。

中文名称为凤起吴家大宅,位于福建省芝荣县茶洋乡凤里村凤起自然村。占地面积7531.6平方米,为县级文物保护风景区单元。

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坐北朝南,依山而建。 内外两墙,四周环绕花园,面阔76米,进深99.1米。 总占地面积7531.6平方米(11.3亩),其中建筑面积2391.52平方米。

翠礁吴家大院

“柏林绿郊古民居——独特的中国古建筑!”

翠郊古民居位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姥山麓白林镇,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总建筑面积13980平方米。整体布局由三进三进院落、六殿组成,由十二个小殿、二十四个天井、一百九十二间房、三百六十根木柱组成,气派霸气。江南地区第一。”

吴昌硕故居

吴昌硕故居位于浙江安吉县彰武镇彰武村上街。

吴晗故居访记_吴晗故居_吴晗故居游记

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为庭院式砖木结构,包括主楼、东西配殿、倒殿、“状元桥”、半月池等建筑。昌硕故居现已成为安吉县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锦溪文化古镇

书口村位于狼居镇,是明代哲学家、南京刑部尚书、大学士、文庄公吴悌的故里。 唐朝中和年间(881-885年),吴氏由蜀山迁来。 据《蜀溪吴氏族谱》记载,蜀口吴氏祖籍为鄢陵。 宣东吴守德是后蜀孟知祥的始祖、女婿。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他将三子伦、景、绍从四川带来。 阆中县迁至江西临川长乐乡石井,后迁至南丰朱家山金斗窝。 第三次传给吴雄,为先祖,被封为泗州太守。 他们从南丰金斗湖迁来,越过蜀山,热爱这片土地,居住在那里,子孙繁衍。 北宋初期迁居山阳树西坪,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美丽的吴宓故居

中国传统文化大师吴宓小时候就住在这所老房子里。

吴宓博学古今文学,博学中西,是中国近代著名诗人、著名红学家、著名学者。 他也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先驱。 吴宓原名玉衡,改名陀曼,字玉僧(又作玉生)。 泾阳县江路乡安吴堡人,陕西望族吴氏家族成员。 1917年,23岁的吴宓赴美,师从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运动领袖巴比特教授。 他学习了比较文学、英国文学和哲学,并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1921年学成回国,任国立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 讲授《中西诗歌比较》等课程,开创了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先河。 在南京任教期间,创办《学衡》杂志并担任主编。 其目的主要是推广中国研究,同时介绍欧美学术。 它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形成对抗,并形成了自己的流派。

吴氏第一谜语

|百年故居|吴氏中城地之谜

文化宫广场以南的和平南路,高楼林立,现代气息浓厚。 新房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横亘在路中央的浉河上,看上去就像一位入定的老和尚。 虽然只有几米高,但却格外引人注目。 毕竟他已经一千五百多岁了,见惯了从南朝到现在复杂的世事。 从桥北向东拐,进入一条400米长的小巷。 相传古时麻织工曾在此居住,故名“麻巷”。经过大规模重建,已难寻旧日麻巷的踪迹。 湘北仅存一组面积1400多平方米的清代中期建筑群。

吴承恩故居

故居位于滁州河下镇

吴承恩故居是明代杰出文学家、世界文化名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居。 位于淮安市淮安区河下古镇大同巷尽头。 河下位于淮城西北部,背靠澧运河。 故居是一座古朴典雅的青砖庭院,内有书房等建筑。 吴承恩故居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接待国内外游客数千人。

宣南坊故居

北京吴氏故居位于宣武区金井胡同3-5号,属宣南坊地区。

坐北朝南,为合院式。 1822年,吴迁居郝、苏。 解放前夕,吴氏家族七代人在此居住,房屋数量增至60余间。中式平房,西式建筑,中西结合,布局合理,精良。比例布局。 宣南坊靠近前门,上法庭方便。 因此,附近多为清代高官宅邸和省会馆。 吴家隔壁是清代刑部尚书、晚清法律代表人物大理寺正清沈家本的宅邸。 沉宅面积约2000平方米。 吴氏故居历经数代经营,面积更是数倍。 大门右侧有一座二层小楼,名“双鱼壶斋”,是吴之禐《胡椒要》的书写处。 现在吴氏旧居已成为混合用途住宅,部分建筑已被推倒。 正门被关闭,取而代之的是东、西两座小门。 原大门左侧有一棵古榆树,两人簇拥着。 其高数尺,至今仍郁郁葱葱,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吴崇禧家人在天津

吴崇禧故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烟台路56-58号(原天津英租界十四路)。

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层英式建筑。 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分东、西两院,各有大门。 该建筑外部为砖混结构,内部为梁柱结构。 每层楼均铺有木板。 建筑结构严谨,装饰典雅、豪华。 进入民国后,吴崇禧被罢官,隐居天津。 他先住在日租界,后来搬到这里。

峡口吴氏故居

吴荣丽故居位于钱库镇峡口村。 清代建筑。 原有四栋建筑并列而建,各为三进院落式样。 都是当地吴氏的住宅。 其中以清朝布政使李文吴荣礼故居保存最完整。

吴荣礼(1735—1800),字居阳、七斋,晚年自号甘玉。 布政使李温,金州乡峡口(今钱库镇)人。 他是富家公子,为家乡架桥、铺路、筑堤做过许多善事。 他为人正直,因起诉贪官污吏和平阳县令黄梅而影响很大。 后人以此编成《清风剑》弹词,并流传至今。

五福堂尚书第1号

尚书第,俗称“五福堂”,位于福建省泰宁县胜利二街福堂巷。

始建于明朝齐年间(1621~1627年),为明朝兵部尚书、太子李春野的宅邸。 建筑布局严谨、合理,是福建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民居。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的居民还使用明代的水井作为日​​常饮用水。 井圈上刻有“隆庆”、“万历”等年号。 尚书帝里有蜡像馆、民俗博物馆。 整个宅邸布局严谨、合理、宏伟。

杨里吴氏宅邸

吴杨丽的住处位于福鼎县柏林镇翠脚村。 建于清朝光绪年间(1879-1908)

整个房屋占地面积4021.8平方米。 为木结构建筑,坐西向东,共有殿堂3间9间。 看起来是由9个庭院组成的。 宽65.5米,深61.3米。 共有上下两层,两侧对称,有36个天井,360根柱子。 斗拱、梁柱、花窗、匾额、楹联等雕刻精美,室内、大厅、小厅、花厅、走廊、大小天井布局合理。 1989年,福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金华故居

金华村吴家住宅位于府城镇金华村南。 为三进庭院式土林结构建筑。 建于1910年,是海浮地区规划中最大的私人庄园。 是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袁州古村落

袁洲村位于司前镇广西河畔。 是洛阳吴氏迁居袁州后逐渐形成的。 现存古民居四间,祠堂一间,祠堂一间。 整体素质较高。 现为台边行政村下的一个自然村。 袁州村作为一个村庄,曾一度繁荣,但近百年来逐渐衰落。 古村内有古民居四间,祠堂一间。 古建筑整体品味较高。

情人桥 五本桥

缅甸曼德勒乌本桥上,道达曼湖上有著名的乌本桥

五本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它被称为缅甸的“情人桥”,因建造者吴本而闻名。 它长1,20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柚木桥。

美丽的吴家大院

无棣县古城南门,有一座明清时期的四合院。 它宏伟而独特。 这就是著名的吴家大院。

吴晗故居访记_吴晗故居游记_吴晗故居

吴地古称海丰,“海丰吴氏”是清代著名的科举世家。 从清顺治到光绪,九个朝代,历时230多年,他的科举状元,足迹遍及天下。 科举进士20人,其中进士9人,翰林学士3人。 考官百余人,其中一品官6人,二品官9人,三品官2人,四品官5人,五品官18人,以下62人。六年级。 素有“进士世家”、“贤官世家”之称,素有“儒林汉源”之称。

周口五光塔

据《太康县志》记载,该塔名为武光纪念塔,又称武光塔。 位于小武村东端,南邻武广学校。 北、西、东三面都是村民住宅,全部归武光所有。 孙子。 相传这座塔是当地人为纪念吴广而建的。

吴文化玉山

虞山,中国吴文化第一山,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 原名五目山。 境内有多处吴文化遗址。

著名的是周太王次子仲雍墓,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仲雍,又名于仲,是商末顾公夫(周太王)的次子。 为了避免放弃王位,泰伯和泰伯南下吴国。 泰伯居梅里(古称繁里),仲雍居常熟。 他们的名字叫苟吾。 泰伯没有孩子。 其死后,仲永继位,为吴仲永。 仲雍死后,传于其子孙。 周初,周武王封泰伯为吴,封仲庸的曾孙周章为吴公。 仲永与周章合葬于五目山东岭。 为了纪念仲永,吴人将仲永埋葬地乌母山改名为玉山。

吴松龄故居

吴氏故居是明代吴江名门吴氏后裔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建的。

位于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中心北巷(中心北巷原名尚书巷,尚书坊之名,据清乾隆皇帝所著《吴江县志》卷十)朝,“明代吴小子宅在城柳子桥西”,孝子吴章居住于此,后其子洪贵迁居桥东东,为尚书房。

高层古民居

高前古民居群位于浙江省仙居县西部白塔镇,距县城19公里。 这里依山傍水,交通便利。

高迁古民居是吴氏家族的聚集地。 现存仿太和殿仿制的明清古宅13栋。 是典型的江南名门望族府邸。 吴氏始于五代(梁朝)光禄大夫尹庆。 历史上曾出现过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吴复、南宋左丞相吴简、明左都御史吴时来等杰出人才。王朝。 浙东副元帅怀远将军、仙居尹公来到高迁。

义乌吴韩故居

义乌上溪镇苦竹塘村因一个大池塘而得名,苦竹塘更出名是因为村里的一个名人——吴寒。 吴汉刚直的性格就像一根挺拔的竹子,成为了这个村子最好的注解。

吴道泰府

吴道泰府始建于1904年,位于扬州市泰州路中段。 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屋主吴殷孙道台(光绪己卯年进士,曾任布政使、广东、甘肃、新疆、浙江总督)花费四十万两白银请来。他的表弟周迎晓负责监督施工,并从浙江聘请了设计师。 施工人员仿照宁绍台路衙门,结合扬州建筑风格建造。 屋主:吴寅荪(1851-1920),字福赐,江苏仪征人,祖籍安徽歙县。

陶屋吴家村

吴氏亦庄建于清代。 20世纪40年代,亦庄、非斋均属赵氏家族,并在此开设学校。 解放后,更名为新华小学。 亦庄现存墙门、前殿三间。 两侧墙门方砖完好。 大厅高大宽敞。 彩绘的屋脊和桁架还是比较清晰的。 走廊墙壁上镶嵌着书条和石头。 基本保留了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