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大工匠】
让沉睡的“遗产”重获时代的辉煌(主题)
工人日报-中国产业网记者张冲通讯员吴丹邱祖明田晓军
75岁的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研究馆员吴顺清是我国出土竹、木、漆器、丝织品等文物保护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50年来,他一直耕耘在文物保护技术最前沿,足迹遍及各大考古遗址,承担或组织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 获国家文物局创新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大历史,小工匠; 选择一件事伴随你的余生。
3月1日,吴顺清被评为2023年度“大国工匠”。 几天后,吴顺清再次收拾行囊,出发前往安徽淮南,参加吴王墩墓的现场考古发掘。 他总是说:“保护文物靠眼睛,靠双手,更靠一颗爱心。”
让文物修复焕然一新的“神手”
荆州博物馆内,各种色彩鲜艳、造型各异的木漆器熠熠生辉。 小到耳杯、漆盘、漆盒,大到镇墓猛兽、骑虎鼓鸟、骑蟾羽人……令人叹为观止。 每一件文物都默默地传递着两千多年前楚文化的辉煌。 。
当它们第一次出土时,它们并不那么明亮和有吸引力。 “南方地下水位高,饱水的木漆器出土后就像海绵一样,如果不脱水,很快就会干涸变形。” 吴顺清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些精美的木质漆器只能通过浸泡在水中来保护。
如何让木漆器脱水后“保持其美观和新鲜”,是当时行业的挑战和难题。
“越是别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我就越好奇,我就是想做。” 化学专业毕业的吴顺清决心尝试寻找新材料,抢救珍贵文物。
我刚开始做研究的时候,条件很简单。 “购买化学试剂的资金都被单位压榨了。” 吴顺清经常拉着托盘车到离单位约10公里的仓库提货,然后将药品运到实验室。
对饱水的木漆器进行脱水,通常需要3年左右才能看到效果。 哪怕有一丝一毫的差别,都得推翻,也得推翻。 吴顺清将双手浸在化学品中,进行了数千次实验。
一双工匠的双手,一颗执着的心。 经过10年的反复尝试,吴顺清终于研制出了“神药”。 浸泡后,液体渗透到木漆器的“身体”中,置换内部水分,支撑木结构。 这样木漆器脱水后,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形状和颜色。
同样,从坟墓中出土的丝绸织物在光照下也会变成灰尘。 吴顺清组织研究团队,多年努力,运用生物技术,精心培育微生物菌群,华丽地再现了楚墓丝织品,改写了世人对楚绣的认识。
吴顺庆用双手恢复了昔日“东方雅典”的文化印记,神奇地“化腐朽为神奇”。 北京崂山汉墓、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6000多件木漆器,与马山楚一号墓、谢家桥汉墓出土的500多件丝织品都密不可分。来自吴顺清团队的防护技术。
“看得见一千年”的“慧眼”
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是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汉代侯爵聚落遗址。 墓中出土的5000多件竹简、木简是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然而谁也没想到,当考古学家第一次发现这些竹简时,由于其年代久远、外观类似“泥土”,几乎将其清理为“淤泥”。
当时在考古现场的吴顺清一眼就认出,这些堆积在甬道西北角“像一堆无用的漆皮”的东西,正是海昏侯墓中最有价值的文物。 - 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竹简。
这并不是考古遗址第一次发生类似的事情。 有些木漆器出土后,会瞬间干涸、剥落,甚至收缩到无法辨认的地步,但吴顺庆总能一眼认出。
面对大家的称赞和钦佩,吴舜清总是微笑着说:“我没有慧眼,只是凭经验。”
吴顺庆告诉记者,不同时期的竹简,其标准宽度和厚度都有所不同。 在考古发掘中,每当遇到“看起来像”竹简的东西,他们都会先保护起来,等收集完其他文物后,再去研究竹简。 一一识别并清理。
吴顺不再以文物的外观来识别文物,而是依靠其埋葬地点。 例如,“书房四宝”通常与乐器一起埋葬。 “当我们遇到相似的形状和对应的埋葬地点时,我们会更加警惕。” ”。
经验来自实践。 吴顺清致力于文物保护事业50年,经常奔赴考古遗址。 他曾在一周内跑遍七个省市。 如今,他已经七十多岁了,每年仍有半年时间奔赴全国考古第一线。
“考古遗址就像战场,我们‘文物医生’必须奔赴前线,抢救‘伤员’。” 吴顺清说,到一线锻炼身体,已经成为荆州文保中心年轻人的“必修课”。 只有参与到考古遗址的保护中,掌握第一手文物资料,践行“千年一瞥”,才能让后期的室内保护工作事半功倍。
一颗赤子之心,执着于文化保护
修物实是修身,修艺实是修心。
1973年,吴顺清从武汉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毕业后,“阴差阳错”地进入了荆州博物馆。 从那天起,文物保护就成了他一生的事业。
“文物修复就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与文物相遇,与古人对话。” 说起文化保护工作,75岁的吴顺清目光坚定,精神坚强。 他依然像个年轻人一样奔跑在第一考古遗址。 当被问及原因时,他将其比作“记者”这个职业。 “记者闻到新闻,总会削尖脑袋向前挖掘,我们文物保护工作者忍不住想知道考古在哪里。” 去看看现场吧。”
在吴顺清的带领下,其工作室的研究团队参与了江陵马山战国墓、山东定陶汉墓、南昌海昏侯汉墓、三星堆遗址、淮南武王敦楚墓、武隆关西汉墓。 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 组织实施长沙马王堆汉墓、北京崂山汉墓、河南长泰关楚墓出土木漆器、简简、纺织文物保护修复工程。 这些物品由吴顺清的技术团队进行了保护和修复。 竹、木、漆器文物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60%。
文物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 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文物修复作为职业,但文物保护队伍仍然不够强大。 如今,被授予大工匠称号后,吴顺庆与文物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如果这个荣誉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文物修复工作,那将是我最大的荣幸。” 吴顺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