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看到,工作日博物馆内参观人数并不多。 “5月3号人会比较多,很多单位、学校等团体都来参观,有些单位每年都会来。” 据场馆参观记录,去年5月3日,纪念馆参观人数超过560人。 。
工作人员表示,纪念馆开馆四年来,对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青少年,可以从中感悟先烈的事迹。
奎虚藏品是一个让国人感到自豪和自豪的地方。
魁须集
雨后大明湖游人如织,从西南门东侧的一个小入口进入公园。 过了一座小桥,就看到一栋红砖墙的二层楼房。 它有一个优雅的名字——魁须书集。
该馆始建于1934年,原为山东省图书馆图书馆。 其主要目的是收集书籍并阅读; 但说到它的另一个身份,很多人立刻就会肃然起敬。 1945年,曾作为第十一战区副总司令部礼堂的奎虚书店,为日寇山东战区举行了受降仪式。
如今,作为山东省图书馆大明湖分馆,依然为市民提供阅览、借阅服务,但与其他图书馆的高端、现代气息不同。 一进入这座小楼,似乎就有一种让你自觉放松下来的氛围。 脚步声,生怕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向公众开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一楼,包括普通阅览室、老年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 许多读者坐在书桌前,聚精会神地读书。
正义中学遭炮击,数块红瓦纪念国耻
同样在大明湖风景区南岸,大明湖路与咸溪巷交叉口西北角,还有一处历史见证,那就是正一中学。 其前身是济南市公立第十七中学,后改为济南市艺术学校。 学校。
该建筑隐藏在森林中,从景区很难看到它的全貌; 路过外面的大明湖路,就能看到街后矗立着一栋浅黄色墙体的二层楼房。
1928年五三惨案中,正义中学未能幸存。 这栋大楼遭到日军炮击,中了数发子弹,学校被迫关闭。 第二年春天复课后,创始人鞠思敏特意在子弹射出的地方用红瓦覆盖,将红色比作已故同胞的鲜血,教育学生勿忘国耻。
图片 正义中学
现在,小楼西墙大门上方挂着“思嘉园”匾额,一侧挂着山东联合大学文化交流中心的牌子。 与外面游客的喧嚣相反,院墙围出了一个安静的世界。 无论是否有人了解这里的前世今生,它都没有改变。
曾经的日本细菌入侵军司令部现在已经变成了僻静小巷里的宿舍楼。
侵华日军细菌部队旧总部
5月2日上午,济南市区普降小雨。 五味九路以南100米处的一个小巷口,一个烧烤摊已经开始准备炭火,冒着青烟。 烧烤摊旁边的一堵墙被破坏,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门”。 从这扇门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栋饱经沧桑的老建筑。 这座看似不起眼的老建筑,曾经是济南的“噩梦”:日本侵华时期从事细菌战研究的部队驻扎在这里。
这是一栋三层老楼,斑驳的墙壁承载着半个世纪的记忆。 青石台阶变得有些光滑,楼前的一块牌匾提醒着这座建筑的“特殊身份”:侵华日军细菌部队旧总部,是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济南市。
牌匾下方的告示牌揭示了这里令人震惊的历史:1938年至1945年,日本细菌部队“1875部队”,又名“华北防疫供水部济南派遣支队”曾在此驻扎。来这里进行细菌战实验。 曾经有办公室、药品室、水质检测室、培养生产细菌的菌室、培养箱制造室等。 许多中国军人和平民被带到这里作为鼠疫、伤寒、霍乱等病菌的人体实验对象。
如今,这个昔日的“魔洞”已被改造成一栋普通的宿舍楼。 走廊里摆放着鞋子、自行车等杂物。 一位正在打扫房子的老人说,他和几位住户都是附近磐石宾馆的员工,刚搬到这里。 对于这段历史,他们了解的并不多。
新华园旧址寂静的庭院,曾经是残酷的“集中营”
新华园旧址
“华园”这个名字对于很多济南市民来说还很陌生。 这个听起来“艺术”的名字,是日本侵华时期一座惨无人道的“集中营”,日军关押着中国战俘。
5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天桥区堤口路91号院内(济南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 穿过一片小树林和一座白色圆拱门后,记者找到了“新华书院旧址”。 这是一个安静的庭院。 北侧平房悬挂着“华园旧址”匾额,标志着这里是山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很难想象这里发生了什么:日军对被俘虏的中国士兵和平民进行奴化教育,强迫他们从事各种类型的奴工,以选拔劳工前往中国东北和日本。 当地人称其为“地狱厅”。 据不完全统计,“华院”前后关押了三万多人,其中一万七千多人被折磨致死,一万多人被送往日本等地当苦力。
琵琶山乱葬坑遗址为日军残酷屠杀抗日军民提供了铁证
琵琶山乱葬坑
在南辛庄西路138号金金集团工厂内,有工厂员工集资修建的“琵琶山万人坑纪念碑”,南侧空地上矗立着一座“琵琶山万人坑遗址”纪念碑的厂区。 。 这是日本侵略中国无可辩驳的证据。
琵琶山乱葬岗位于西琵琶山麓。 东西长42米,南北宽40米,面积1680多平方米。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强迫当地居民在琵琶山脚下挖坑、筑墙、筑寨。 从1940年冬至1945年秋,他们多次在这里残酷屠杀抗日军民。 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刺刀靶子,有的被浇上煤油烧死,还有的被活埋……
5月1日傍晚,记者找到了琵琶山乱葬坑遗址。 从南辛庄西路138号西门进入。 离第一个右转不远,有一棵高大的松树。 周围绿植环绕着松树,琵琶山乱葬碑静静矗立。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