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汇地。 南北朝时期,徐州经历了从隶属于南方到隶属于北方的巨大转变,这也体现在文化上。 徐州地区已发掘多座南北朝墓葬。 虽然数量不多,内容也不是很丰富,但已经能够解释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了。 尤其是与其随葬的陶俑,蕴藏着大量的信息,值得探讨。
一、徐州地区南北朝墓葬及陶俑发现概况
徐州地区发现的南北朝时期墓葬数量难以估计。 有些墓葬资料尚未公开,有些墓葬的年代无法完全确定。 这里只能列出已经公开报道和展示过的材料。 分别是徐州内华、三官庙、东店子、桥桥石墓、初月山庄、狮子山等地。
徐州有两座内化墓,但受损严重。 墓葬均采用几何图案砖砌成。 尽管简报没有提供平面图,但据报道,有前厅、南北耳室。 主墓室已毁,看来是一座前室墓,有两个耳室。 墓中出土的主要是一组陶俑和陶兽俑。 陶俑包括男俑9件、女俑2件、象奴俑1件、男俑头1件,陶动物俑包括3匹马、3头牛、1头猪(图1)。
徐州三官寺北魏墓葬的出土材料尚未正式公布。 目前已知的仅有陶知府雕像1件(图2)、陶知府雕像1件、陶骆驼雕像1件。
徐州狮子山北朝墓葬信息尚未正式公布。 目前书刊上可见的北魏而非北齐的文官俑2件、女侍俑1件、陶驼俑1件(图3); 他们属于北齐。 该时期陶武士俑、提倡俑、文官俑共8件(图4); 瓷器包括盘口罐、罐。 狮子山北朝墓葬中还有其他发现,文物现藏于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博物馆。 以徐州狮子山M08为例,陶俑有头戴小兜帽或小冠的男俑(图5:1),包髻中的女侍从(图5:2); 镇墓兽(图5:3); 陶动物有骆驼、牛、马、狗、鸡、鸭等; 模型文物包括陶器磨坊和火炉; 陶器有陶盘顶壶、果盒、奎、灯座等,有青瓷莲瓣罐、盘口壶等。 还有刻有“吉”字的铜镜和刻有“永安五铢”字样的铜币若干。 永安五铢是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529年)铸造的铜币。 安葬日期应在今年之后。
徐州东店子有两座北齐墓葬。 两者均已受损,但结构基本清晰。 均为凸形砖室墓,用带有几何图案、几何图案和莲花的花纹砖砌成。 一号墓随葬品主要为陶俑、陶动物、陶瓷等。 陶俑共36件,其中陶真墓武士俑2件,男侍卫俑、武士俑、侍从俑30件,女侍从俑、劳动俑4件(图6); 陶器动物包括2只鸡和2只猪。 2、狗3只、马1匹、骆驼1只、羊1只; 模型文物包括陶井1口、磨坊1座、灶台1座、仓库1座、陶罐1个。 日用陶瓷包括陶罐1个、瓷碗12个、虎籽1粒、口水罐1个、鸡头罐1个、罐盖1个、窄口瓶1个、洗件1件。 还有石猪2只,“昌平五铢”铜钱6枚。 二号墓共出土陶俑15件,其中陶真墓武士俑2件,男侍卫俑、武士俑、侍从俑10件,女双髻俑、骑马俑3件(图7) 。 陶制动物有鸡1只、骆驼1只、牛1只、羊1只; 1 个井模型; 日用瓷器包括鸡头壶1个、碗3个; 铁镜1面,“昌平五铢”铜钱。 7 件。
徐州石桥北齐墓为凸形砖室墓,用几何纹、莲花纹砖砌成。 随葬品包括陶瓷动物猪1只; 日用陶瓷包括陶罐1个、杯子1个、瓷壶1个、碗1个; 还有石猪3只、铜镜1面、铁镜1面、银钗1个。 “五铢”铜币3枚。
徐州楚越山庄北齐墓为凸形砖室墓,用几何纹、莲花纹砖砌成。 随葬品中有陶质男侍卫俑2件、女侍卫俑5件(图8); 陶制动物人物有马1匹、牛6匹、猪3只、鸡3只、兽头鸟身俑2件; 模型工件包括一个仓库。 2、炉1台、磨3台、牛车1台、刀、定型机1台; 日用陶瓷包括陶罐3个、碗2个、杯2个、盆1个、瓷碗1个; 铜簪1个,铜环1个,金扣1个,“五铢”铜钱4枚。
徐州地区南北朝时期的考古发现虽然不多,但在徐州地区分布却很广泛。 随葬品的年代跨度从北魏到北齐乃至隋初。 文化景观相当复杂,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下面我们将简要讨论一下。
二、从陶俑看徐州地区南北朝墓葬的演变
徐州地区的南北朝陶俑较为清晰地揭示了其墓葬特征的转变和演变路径,大致可分为东晋、刘宋、北魏、北齐三个阶段。
体现东晋刘宋特色的就是徐州内化墓。 徐州内化墓发掘简报以“徐州内化发现的南北朝陶俑”命名,简报正文中解释了相关依据:“这些陶俑中,男俑有Ⅰ型和Ⅱ型,体型较小,头戴帽子或小帽,上身着右衽紧身衣,下身着裙,腿间有纵槽。陶俑正面、下半部呈喇叭形,其造型与南京新宁砖瓦厂、北郊河坂村出土的东晋陶俑一致。据此,我们认为内化出土的这些陶俑年代应为东晋占领徐州时期,而晚于北朝末期的东魏、北齐。” 值得注意的是,内华墓葬的文化属性主要归属于南方,但在墓葬年代上留下了空白。 通报将内华墓时代下限设定为东魏、北齐之前,包括刘宋、北魏平城时代和北魏洛阳时代。 需要指出的是,刘宋时期完全有可能,北魏平城时代不太可能,北魏洛阳时代几乎不可能,但可能是时代延伸到北魏促使了通报直接命名为“南北朝陶俑”。 与通报中列出的南京新宁砖瓦厂、北滘河坂村、北滘东晋墓群相比,内华墓群的陶俑特征更接近南京刘宋明坛墓。 内华墓出土的牵引形男俑和较短的笼手男俑,服饰不同,但造型与明潭行墓相似(图9)。 明代潭行墓的年代为刘宋元徽二年(474年),也就是刘宋末年。 这两个陶俑的服饰与其他陶俑相似。 是南京东晋墓葬出土陶俑中常见的服饰。 其中的小冠其实在汉代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在汉代,小冠的上面常常会戴上一顶“帽子”。 就这样。 可见,这种服饰从汉代一直到东晋、刘宋都有延续性。 但这种服饰与下文将要讨论的大同、洛阳、徐州出土的北魏陶俑的服饰有很大不同。 这就决定了内华墓葬只能属于刘宋王朝而不属于北魏,其年代自然也与北魏没有关系。 通报中没有提供内华墓葬陶俑与北魏墓葬相似性的证据。 为什么要和北魏扯上关系呢? 这应该与介绍会重点介绍这些陶俑的文化特征有关。 通报称:“徐州地理位置特殊,不仅是南北对抗的焦点,也是文化交流的前沿,南北双方都能对其产生影响。”内华陶俑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大致可分为两组,一、二号男俑属于第一组,三、四号男女俑则属于第二组。更多北方服饰元素,”简报说。 北方的服装元素是上衣和裤子的轻装。 但正如简报所指出的:“西晋时期,上衣和裤子的统一已较为普遍。例如洛阳西郊晋墓和偃师兴源村36号墓出土的俑。”都穿成这样了。” 东晋是西晋的南都政权。 东晋时期,北方服饰以上衣和裤子的形式出现是很正常的。 通报忽略了内华墓葬陶俑的北方服饰特征也可能来自东晋的可能性,一味追求北方,从而将北魏纳入墓葬时代的下限。
虽然很难认同简报对内化墓葬部分陶俑文化属性及相关墓葬年代下限的判断,但简报对文化属性的强调还是值得赞赏的。 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内华墓葬的陶俑几乎没有北方文化元素。 陕西咸阳、河南安阳、山西大同等地均发现了十六国至北魏迁洛前的墓葬。 这些墓葬的面貌与内化墓葬有很大不同。 咸阳十六国墓以女戏人、男侍卫、马术俑而闻名。 安阳十六国墓以其马葬器具而闻名。 大同北魏墓的特点是压延陶和梯形木棺。 这些特征在徐州地区根本看不到(图10)。 事实上,咸阳等地的墓葬具有浓厚的“胡”气息,东晋南朝初期北方文化在南方文化面前显得庸俗落后。 徐州虽靠近北方,但长期受南方控制。 北方文化入侵徐州地区并不容易。 总之,东晋南朝初期徐州地区的文化是相当纯正的南方文化。 这是南北朝时期徐州地区墓葬文化的起点。 随后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种情况的限制。 这是对徐州地区南北朝时期的观察。 丧葬文化的变化不容忽视,值得特别强调。
徐州北魏墓葬的形制和建筑形式不得而知,但从东晋、刘宋、北齐的墓葬均采用几何图案或莲花图案的砖砌来看,北魏时期也应该是浮雕花纹的砖墓。 徐州体现北魏特色的是一组陶俑、陶兽、陶器,呈现出与东晋南朝时期完全不同的面貌。 徐州狮子山M08随葬品丰富,具有代表性。 墓中出土的“永安五铢”铜钱表明,该墓建于今年晚些时候。 但并不能认为所有随葬品都体现了永安二年(529年)以后的特征。 需要考虑的是,部分甚至大部分随葬品的面貌已经在永安二年之前形成。 狮子山M08随葬品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但器物的类型和大体形制与北魏迁洛后洛阳等地墓葬的面貌相似。 因此,可以认为狮子山M08代表了徐州北魏墓葬的基本面貌。 就地方特色而言,最明显的就是墓兽和陶俑。 狮子山M08墓兽,呈蹲坐状,头戴鸡冠帽。 大同北魏墓葬中发现了鸡冠帽,但在其他地区尚未发现这种形式的镇墓兽。 狮子山M08和三官寺北魏墓陶俑普遍施釉,但釉料结合不好,釉料脱落严重甚至全部脱落,露出灰白色的胎体。 男俑多为侍卫或仪仗,头戴小冠,身穿“V”领宽袖长袍,手持旗帜、宝剑等物。 这种袍式服装源自南朝,是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产物。 洛阳等地也是如此。 但狮子山M08和三关寺北魏墓中的男性陶俑,头小、颈长、肩宽,与其他地区有很大不同,可见这些陶俑更多地受到了陶俑的影响。它们是洛阳地区的,但具有徐州地区的特色,是徐州当地工匠的再创造。 徐州狮子山出土的两件陶俑,在《古棚文物——徐州博物馆馆藏文物选》(以下简称“古棚文物”)第127页上标注为北齐。 虽然身材高大修长,但整体造型更接近狮子山M08和三关寺北魏墓男俑。 它们被拉长并且局部夸张,比如小皇冠很大。 因此,其时代必定是北魏,很难延伸到北齐(图2、图3:1、图5:1)。 《古鹏一珍》第121页图版展示了狮子山出土的“包髻女陶俑”(图3:3)。 年代标注为北齐,正确年代也应该是北魏(见图5:2)。 除表现女性特征的双髻外,陶俑的整体造型,尤其是宽肩,与男性陶俑相同。 徐州北魏墓葬中的男性陶俑甚至可以构造出简单的序列。 从狮子山M08,经过三官寺北魏墓,再到《古鹏一珍》第127页所列的狮子山北魏墓,男俑的造型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只是雕像的头部由方形变为中等圆形,然后又发生变化。 造型相当小巧,小冠由小变大。 这一连串的变迁在其他地区是不存在的,也体现了徐州陶俑创作的自身动机。
徐州的陶俑还透露出地方的特殊性,即徐州地区的文化面貌与京城大体相似,但又具有地方特色。 徐州内化墓发掘简报称:“第一批陶俑在北方特别是中原地区基本没有发现,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多发现于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它们表现出更多的南方文化元素,同时内华陶俑的数量也显示出与南方东晋墓葬陶俑数量的差异。普遍较小……但此次征集的较为完整的陶俑有18件。器物数量之多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过渡地带的特殊性。”上述现象也可见一斑。徐州狮子山M08和三官寺北魏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服饰、造型完全不同,但徐州地区东晋、刘宋、北魏墓葬出土的陶俑工艺水平很高,造型准确,表情生动,面部细腻。特征。 我们怀疑北魏墓葬出土的陶俑是否与东晋、刘宋、北魏相继跟进,可能直接利用了东晋、刘宋、北魏的技术基础。北魏时期。 也就是说,不能排除东晋、刘宋、北魏的陶俑都是同一批人制作的。 这可能是从东晋、刘宋到北魏。 巨变中不变的一个。
徐州地区北齐随葬品,尤其是随葬陶俑,与北魏陶俑有很大不同。 这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 从北魏到东魏、北齐,华北东部许多地区的随葬陶俑都发生了与徐州相似的剧烈变化:一是陶俑的种类,尤其是礼器的种类。雕像数量大幅增加; 其次,陶俑的形态风格发生了变化。 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北魏时的整体细长、头小、体长,到身体逐渐丰满、匀称。 因此,徐州地区的现象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独特性。 但如果考察这一戏剧性转变发生的地点,其他地点大多集中在北齐两都邺城、晋阳附近,或者是泾县、吴桥、黄骅、济南等地。距离两国首都较远。 叶城、晋阳陶俑的风格是北齐的官方风格。 徐州是这种官风分布最远的地区,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 杨孝俊将东魏、北齐墓葬分为四个区域:以邺城为中心的京畿地区、以晋阳为中心的并州地区、吉定苍右地区、青岐地区。 徐州不属于这四个地区。 简要分析青州地区北齐墓葬随葬陶俑,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徐州对北齐陶俑官方风格的快速跟进。 崔氏,北朝最著名的贵族家族,原居河北南部,是清河有名的崔氏。 十六国后期,慕容氏南燕政权迁至今山东省淄博地区。 北魏攻克青旗地区后,迁至平城。 孝文帝迁洛后,又回到青州。 从此,他在北魏、东魏、北齐政权中担任要职。 成为官场和文化水平最高的富裕家庭。 崔氏显赫地位的维持,必须有北魏至北齐各政权的大力支持。 但临淄发现的崔氏墓葬并没有完全采用北魏时期洛阳风格的俑,北齐的特征日益鲜明(图11),凸显了北齐迅速采用的现象徐州地区京城风格陶俑的出现,也提醒我们应充分关注徐州地区北魏墓葬中洛阳风格的迅速采用。
在当时的条件下,徐州地区北齐墓葬的陶俑不可能从叶城、晋阳地区运来,只能就地制作。 徐州本地制作的北齐陶俑不仅很快效仿了京城陶俑的风格,而且十分忠实。 徐州地区北齐墓葬随葬陶俑与叶城地区北齐陶俑极为相似。 这一点在墓葬武士俑、男性仪仗俑、斗篷俑、铠甲俑、女劳俑(图4、图6~图8)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东店子M2:12仅存一尊男俑头像(图7:2)。 这种陶俑是晋阳地区流行的款式,常见于晋阳地区的北齐墓葬中。 在北齐娄睿墓、徐贤秀墓的壁画中都可以看到。 有表述,但在叶城地区比较少见,表述也没有那么详细。 不过东店子M2:12却很精致,头上的小皇冠帽子和晋阳地区的几乎一样。 如果把镇墓兽与陶兽、炉灶、仓库、陶罐放在一起考察,就会发现徐州的北齐墓葬与邺城的墓葬更为相似。 上文我们指出,徐州狮子山M08和三官寺北魏墓的随葬俑与洛阳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过,两座墓葬中的陶俑从一开始就与洛阳地区有一定的差异。 也就是说,徐州地区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需要。 从北魏到东魏、北齐,徐州地区陶俑的制作者是否发生过重大变化,不得而知。 然而,徐州地区的陶俑制造能力似乎并没有减少,只是不再生产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陶俑。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现象。
三、徐州地区南北朝墓葬及陶俑特色形成的历史背景
以上概述了徐州地区南北朝时期墓葬及陶俑变迁演变的线索。 偶尔会触及历史背景,但没有进行彻底的联系。 有必要对其进行简要补充,以加深对相关考古资料的理解。
徐州地处南北交界处,地理位置较为险要。 这是兵家必争之地。 但这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考虑具体的历史条件。 在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大部分时间里,徐州的地位并不突出。 这主要是因为十六国中除曾经看似强大的前秦外,北方地区长期存在内部矛盾和损失,无法组织对南方的战争。 因此,在北方政权看来,徐州的地位并不那么重要。 东晋一直在谈论北伐,但两次有效的北伐都是换朝的借口,而且目标都是洛阳。 徐州并不在建康、荆州向北的主干道上。 这就确定了东晋16世纪的徐州地区。 大部分时间都是国家。 但从东晋末年开始,徐州的地位迅速上升。 主要原因是刘裕想通过消灭南燕政权来夺取东晋政权,而刘裕的祖籍是彭城。 刘裕的目的实现了,徐州的地位也随之提高。 刘宋政权建立的同时,北方地区也面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战争,有效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 南北朝的历史序幕拉开了,徐州的地位正在加速提升。 徐州内化墓群虽然可能跨越东晋末年或刘宋时期,但可以直接视为刘宋南方掌权时期的墓葬。 只有准确了解徐州在东晋末年、刘宋时期历史地位的崛起,才能理解内华墓出土陶俑的工艺水平为何如此之高,以及为何还具有其他地区所没有的特点。建康地区。
公元469年,宋魏大战青旗地区后,北魏控制了徐州地区,但徐州已发掘的北魏墓葬均属于北魏洛阳时期,这与历史变迁相吻合。北魏迁都洛阳前后徐州的政治地位。 虽然“青齐入魏,成为重镇”,但与刘宋相比,青齐及徐州地区被北魏控制后地位不升反降; 清齐、徐州的经济文化水平也随之下降。 这不仅是由于战争创伤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更是因为北魏将青旗、徐州的原住民户迁至平城。 定都平城的北魏王朝的重心,是从黄河以北的草原。 它并没有把轻骑、徐州一带作为南征的根据地。 徐州等重要城市的地位被降级为近乎军事重镇,这必然会影响徐州地区的发展。 但北魏迁洛后,徐州地区的地位迅速上升。 徐州、洛阳可沿黄河、泗水河直达; 更重要的是,徐州是北魏距离南朝都城建康最近的城镇,对南方有很强的威慑作用。 北魏不仅在这里大力加强军事存在,而且还发展农业。 制定长期计划。 魏徐州刺史薛虎子说:“今日江左无客,鲸鱼鲵待宰,不想浪费粟、彭城,使它强大而丰富。如果您使用士兵和丝绸出售牛并减少驻军士兵的数量,您将可以收获10,000多头牛,并且您一定会在生命的第一年获得很多米尔。鉴于食物,一半的士兵被耕种,其余的士兵仍在耕作和守卫在后方只需要内部国库,五分钟后,谷物和丝绸溢出。 土匪和驻军士兵拥有丰富的资源,他们有征服敌人的潜力。北部王朝曾经亲自访问(495年),“ 4月,用他的汽车来到彭昌。 “一开始,姚明派往徐州,看见了城市塔。 他认为这是宏伟的,所以他下令将其拆除,后来又恶化了。 他说,高祖宁彭昌(Gaozu Xing )听到了此消息:'Xuan仍然可以被追捕和处决。 '“小皇帝也非常关注武的诚信。他曾经问他的秘书李比奥:“当您经常将特使派遣到扬格河以南时,州长的表现如何?”北魏王朝的是高度的。 Zhen, Wang , Yuan ,Jing Zhao Wang Yuan Yu等人为了出现北魏墓中精美而独特的陶器小雕像和其他葬礼物品,例如在的Lion Rock和 。
北魏王朝倒塌之前和之后,南部被南方短暂捕获,但由于小米内部动荡,很快就落入了北齐王朝的手中。 北齐政权比北魏朝更关注。 在的最后几年,它还在建立了。 这是因为东部魏王朝和北齐王朝的首府距离北部很远,但在东部。 在Mobei出现了和Turks之后,北齐政权只能更多地依靠中国平原和山东地区,而实际上与山东地区的地理位置相连。 一具身体。 尽管北齐王朝不能统治与北部王朝的竞争,但它有足够的部队来应对南王朝。 这促使北齐王朝使用作为其基地经常骚扰南部,而地区的地位继续上升。 此外,陈郭在南朝的权力极为薄弱,君主和部长都废又无能,这也打开了北齐的蔑视和欺凌。 北齐陆军经常驶向长江北的北部,徐州已成为北齐北部骚扰和攻击南部的大本营。 与和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不仅是徐湖地区北齐墓的坟墓非常相似的原因,也是地区的坟墓非常相似的原因,也是发现许多北齐墓的原因。
在北北部地区北齐王朝的坟墓中发生的变化也与北齐王朝的江海的趋势有关。 北魏王朝历史的总体趋势是敏化,北齐王朝历史的总体趋势是千野。 这是恢复对敏化的恢复自己文化的运动。 这一运动引起了徐贝和汉之间的紧张关系,这在文献中记录在文献中。 北齐王朝的江民统治者主要从事战争活动,手工艺品(例如陶器制造业)主要由汉人进行。 在像这样的地方,可以由世袭的汉工匠承担。 北齐陶器雕像是在江人人的出现时制作的。 在徐贝局的压迫下,汉工匠几乎没有空间可以独立展示。 这可能是为什么陶器小雕像迅速而忠实地跟随北齐首都地区的北齐墓埋葬的陶器小雕像。 当然,尽管缺乏纪录记录,但从北齐王朝颁布了多次官方官方的命令并加强了中低级官员的管理,这是北QI王朝期间陶器雕像的身份意义的事实。可能不再允许对陶器形状的未经授权的修改。 改变。 不考虑这些方面,很难理解为什么武村地区北齐墓埋葬的陶器雕像似乎是北质子王国首都地区陶器小雕像的复制品。
总而言之,可以看出,以陶器雕像为代表的地区南部和北部王朝的出现变化不仅是这一时期历史变化的产物,而且是历史变化的图像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