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历史空间与095总期286/2017/02/1。 嘉祥南吴山画像石 2. 徐州铜山县红楼东汉祠堂后壁研究 汉魏晋南北墓葬中帷幕图像研究魏晋南北朝 郑以沫 从对帷幔标准化的探索开始,进而努力追求和表现帷幔的柔和下垂质感和肌理结构。 本文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的帷幕图像入手,重点探讨其形式和表现方法,以厘清帷幕图像的早期发展及其与现代艺术发展的关系。当时的艺术史。 关键词:汉、魏、晋、南北朝、帷幔、墓室壁画。 窗帘是悬挂在建筑物内外的织物。 除了遮风挡尘的实用功能外,窗帘优美多变的软造型与中国古建筑笔直挺拔的木构件形成视觉对比。 刚柔相济的平衡充满情趣,常成为审美的对象,因此其形象在古代艺术作品中屡见不鲜,不仅出现在传世的卷轴画中,也出现在墓室壁画、肖像画中。自汉代以来的石头或肖像砖。
从窗帘的整体发展来看,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的窗帘形式属于同一传统。 画家在窗帘的表现上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探索。 最初,他将窗帘标准化,然后努力追求和表现窗帘柔和下垂的质感和肌理结构,其中许多巧妙而独特。 此后,帷幔图像在隋唐墓葬壁画中很少出现,但在宋元墓葬壁画中又再度盛行,在绘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造型和表现也更加丰富多彩。 。 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窗帘的图像常常被忽视。 当考古报告描述图像中的窗帘时,他们可能只说了几句话,或者根本没有提到它们。 他们更关注窗帘下的人物或场景,许多研究者将其视为室内装饰的元素,并不涉及窗帘的形式和表达。 因此,本文将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的帷幕图像入手,重点探讨其形式和表现方法,以厘清帷幕图像的早期发展及其与墓葬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宋元时期美术史的发展提供基础。 幕布图像为该时期墓室壁画奠定了重要基础。 1、窗帘的造型和表现方法 对于观赏者来说,装饰在建筑内外的窗帘一定是最引人注目的。 司马相如在《阊门颂》中描述了陈皇后眼中的帘子。 她登上兰台,只见“风自闺中回吹,帘幔掀起”。 从兰台下来后,她在深宫里闲逛。 ,只见正殿“垂帘幔帐,悬楚群轮廓”。 班固《西都颂》中说,赵飞燕的昭阳殿“没有裸露的材料,也没有可见的墙壁。
袍上绣藻,袢用丝连。”此外,还有著名诗句《孔雀东南飞》,“红帘披红花,四角挂香囊”。在古墓中见到实物帷幔的情况并不少见。马王堆一号汉墓北室四壁悬挂的丝幔,显示了当代人对建筑内部装饰帷幔的追求[1]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墓的中室有两座完整的铜帐结构,上面覆盖着丝幔[1]2],这种做法也体现了皇家贵族布置华丽的时尚。宫殿中的窗帘,此时的窗帘更多地以图像的形式出现,或者说,具有特殊形式和质感的窗帘进入了画家的视野,并迅速成为重要的母题。 对于画家来说,在将窗帘从实物转化为图像的过程中,如何表现多种多样的窗帘成为了他们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有的画家将窗帘概括成整齐划一的几何形状。 这种做法简单,装饰性强,但其近乎扁平的造型牺牲了窗帘本身柔软、富有弹性的质感。 一些画家开始使用色彩和色彩。 运用线条、结构造型等不同的手法来表达窗帘的质感。 后世画家接受了这种处理方法,出现了越来越多样的风格。 1、窗帘图像的几何化。 汉代墓葬中的建筑形象。 大多数都装饰有窗帘。 这种做法应该是模仿地上建筑的。 据考证,秦汉时期的宫殿正面敞开,只有柱子,没有檐。 为了防风防晒,需要挂窗帘。 [3]至于帘子的悬挂位置,有的学者认为是挂在屋檐两根柱子之间的门楣上[4],也有的学者认为是在柱子后面的门楣上[5]。
图中大厅悬挂的窗帘都是分段捆绑的,大多呈整齐的连续弧形(图1)。 连续弧的数量由建筑物的规模和连续弧的大小决定。 系住窗帘的丝带常与窗帘一起出现,位于两条弧线的中间。 除了其功能性功能外,它们还具有装饰功能。 相比之下,左手的表演则显得更加灵活多变。 山东临沂金雀山西汉九号墓出土的帛画,描绘的是一座建筑。 檐下的帘子是三个半圆。 悬挂的丝带根据角色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左边的丝带就在一组站立人物的上方。 为了不挡住人物头部,两部分丝带分别位于左数第二个人的头部前后,而右边的丝带则位于跪着的人上方的空白处,保持窗帘更自然的形状。 弧形的窗帘不仅装饰了大厅的正面,还延伸到了建筑的两侧。 徐州铜山县红楼祠东汉后壁画。 展馆下层左图有两座建筑(图2)[6]。 左侧是建筑物的正面,右侧是建筑物的四分之三侧面,显示建筑物的正面。 ,两侧都装饰有窗帘。 绥德严家岔汉画像石墓的建筑也属于此类。 天篷下面还有一个连续的弧形帘子。 例如,马王堆一号墓丁字帛画中,老妪和侍女上方的华盖上装饰着红色的帷幔。 窗帘上画有均匀的弧线,代表织物的褶皱。 3 一号墓的丁字帛画也有类似的图像,但帷幔上没有纹理描绘。 有报道称,华盖可能代表屋顶,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它就是建筑装饰帷幔的简化形式。 艺术家们对这些窗帘的细节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有些窗帘只有剪影形状,没有细节,1 2DOI:10.16272/11-1392/j.2017.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