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欧元 - - 欧元 - - 欧元 - - 欧元 - - 欧元 - - 欧元 - - 欧元 - - 欧元 - - 欧元 - - 欧元 - - 欧元
- - 欧元 - - 欧元 - - 欧元 - - 欧元 - - 欧元 - - 欧元 - - 欧元 - - 欧元 - - 欧元 - - 欧元 - - 欧元
河坊街、后石街、中山中路、高银巷……这些街巷都是老杭州再熟悉不过的了。 小时候,我经常去位于后市街的前进电影院看电影。 以前,我熟悉高银乡小学、清河中学、市牛奶公司等学校和单位。
河坊街以北,后市街与中山中路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老巷,名叫祠堂巷,明代民族英雄于谦故居就坐落于此。
现在的祠堂巷口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巷子简介:祠堂巷南起河坊街,经高银街、高银巷,北至太平坊巷。 南宋时称南新街。 明代称太平巷、庆王街、玉吉里巷。 清代称祠堂巷。 因巷内有连忠寺而得名。 这块平板电脑上有很多错别字。
于谦故居位于祠堂巷42号。 整个故居隐匿在闹市之中,白墙黑瓦。 是一座明代风格的四合院,布局精巧。 据介绍,于谦在这里出生、长大、求学、结婚。
永乐十九年(1421年),24岁的于谦离开杭州赴京赶考,考中进士。 父母去世后,于谦两次返回杭州处理后事。
故居历经数次变迁。 始建于明代。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重修。 光绪年间重修后,辟为住宅。 1989年整修后,恢复为于谦故居。 2002年,钱氏故居装修完毕。 对外开放。
于谦故居现为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体布局呈长方形,分三进院落。
一进院正面墙上立有沙孟海先生题写的《石灰颂》诗碑。
第二进院落的主体部分是“中肃堂”。 西侧有一间房子,是卧室。 门前有“御史古井”和连忠寺石碑。
第三进院落为东侧小花园,古朴典雅。 池畔南北各有“琴台”、“思贤亭”。 池边的墙上还立有于谦的肖像石碑。
进入“中肃堂”,展板上有介绍:于谦(1398-1457),字廷一,号桀庵,钱塘人(今浙江杭州人),著名清官。明代民族英雄。
明朝永乐进士,曾巡视江西、山西、河南等地。 他政绩卓著,被誉为“余庆天”。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茨入侵。 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亲自出征。 结果在土木堡大败,被瓦茨俘虏。 危难之际,于谦抵制南迁,临危受命为兵部尚书。 他提出“先国先帝”的政治主张,拥立道王朱祁钰称帝,成功组织北京保卫战,大败瓦茨。 景泰七年(1457年),英宗出狱后发动“夺门之乱”,成功将于谦复出狱。
又一年后,于谦的遗体被安葬在西湖三台山下。 于谦的冤案于成化元年(1465年)得到平反。 明成化二年(1466年),宪宗派人到杭州祭祀于谦,并将故居改为连忠寺。 弘治二年(1489年),孝宗封于谦为“素民”,万历年间改为“中素”。
以前,我曾为《清风窗》等书籍或杂志画过钱故居的素描,也曾多次到访过这个地方。 最近,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又去野外画了三幅画。
巧合的是,6月24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4枚的《清廉廉洁(一)》特种邮票,精选了中国历史上四位清官名将的故事。 其中一首《两袖清风》,展现了于谦的政治操守内容。 那天我拿了一个空白信封去于谦故居,在信封上画了场景,还做了手绘封面。 一个信封上画着故居的大门,另一个信封上画着《石灰颂》诗:“千锤凿出深山,火烧如无。莫要怕你的骨头被折断,你必须把你的纯真留在世上。” 震耳欲聋的声音持续了很长时间。 萦绕在耳边,诗碑下的画据说是从洛阳移植的牡丹。
然后贴上新发行的邮票,从附近的河坊街邮局寄出,感觉很有意义。
(杭州日报资深美术编辑 焦军)